刘某,女,66岁,因“反复颈项、双上肢、背部皮肤瘙痒不适伴苔藓样改变10余年”于年12月27日就诊。

患者近10多年来不明原因出现颈项、双上肢、背部皮肤瘙痒不适,夜间为甚,反复搔抓,皮损逐渐增厚,呈皮革样改变,未见破溃、流脓、渗血、渗液等,曾就诊于院外检查诊断为“神经性皮炎”,经外用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时轻时重。

刻下症见:颈项、双上肢、背部皮肤瘙痒无度,皮肤粗糙增厚,状如皮革,局部可见抓痕。纳眠一般,二便尚调。舌质稍红、舌边有齿痕、苔白稍厚、脉细。

诊断:牛皮癣(湿热浸淫型)。

治则:利湿清热、活血祛风。

方药:土茯苓30g,薏苡仁30g,绵萆薢15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防风30g,荆芥20g,忍冬藤30g,蛇蜕6g,乌梢蛇10g,炒蒺藜15g,川芎15g,红花12g,赤芍15g,皂角刺10g。7服,水煎服。

年1月3日复诊:皮损明显变薄,瘙痒减轻,查舌质稍红、舌边有齿痕、苔白、脉细等,效不更方,上方继服14服。

年1月18日三诊:皮肤瘙痒明显减轻,颈项、双上肢、背部皮肤见散在抓痕,皮肤基本正常,查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苔白、脉细等,上方去地肤子、蛇床子、蛇蜕,防风减至15g,荆芥减至12g,加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继服10服。

方中以土茯苓、薏苡仁、绵萆薢、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忍冬藤利湿清热;防风、荆芥、蛇蜕、乌梢蛇、炒蒺藜、川芎、红花、赤芍、皂角刺等活血祛风;加党参、茯苓、白术健脾化湿,以除生湿之源。

全方使湿热得除,脾得健运,正中病机,故能收获捷效。

来源:《中医中药网》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关于更多健康方面的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pz/16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