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三维护肾治疗经验分享
慢性肾脏病“三维护肾”治疗思路及其临床应用 ——北京医院首席专家赵进喜教授经验总结 慢性肾脏病范围很广,失治误治,病情迁延日久,肾功能损害不断加重,最终可以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因此,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治疗的关键,都应该是以积极保护肾功能为中心。应用中药减轻肾病患者蛋白尿、血尿固然重要,保护肾功能则更当重视。但如何通过合理应用中医药干预措施,积极保护肾功能?基于传统中医学整体认识疾病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结合临床实际,我们提出了所谓慢性肾脏病“三维护肾”治疗思路,临床应用,屡取佳效。故不揣固陋,略陈管见,以公诸同好。 关于慢性肾脏病“三维护肾”治疗思路,具体说就是“上下同治”、“内外同治”、“前后同治”。强调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实际上正是体现着中医整体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特色。 关于“内外同治”:慢性肾脏病的主体疾病肾炎,古称“肾风”,或与风邪、热毒、湿浊等邪外袭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肺不能宣发肃降,脾不能升清运化,肾不能蒸腾气化,三焦膀胱气化不行,邪毒留恋,损伤肾络,络脉瘀结所致。或因体质因素,肺、脾、肾功能较弱,复因劳倦,或感受风、寒、湿、热等病邪诱发或加重,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以看出:肾病虽然多属于内伤病的范畴,但是在治疗中必须重视防治外感,重视祛风散邪,祛邪解毒。表有风寒者,当祛风散寒,药如苏叶、荆芥、白芷、桔梗、防风等;外有风热者,治当祛风除热,药如薄荷、桑叶、蝉蜕、僵蚕、牛蒡子等;风湿外侵者,治当祛风除湿,药如羌活、独活、防风、青风藤、穿山龙等;湿热邪毒留恋者,治当利湿解毒,药如薏苡仁、土茯苓、萆薢、地肤子、车前草等;热毒壅郁者,治当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黄芩、蚤休、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倒扣草等。外邪已清,此时则需重点治里,从扶正着手,可根据脏腑虚实主次,益气补肾的同时,或重点益气健脾,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或兼以补肺益气、固表祛风,方用玉屏风散加味;滋阴补肾的同时,或重点养阴润肺,以麦味地黄丸、二至丸加减;或重点滋阴养肝,以杞菊地黄丸加减,可加入川断、桑寄生、牛膝等;气阴两虚者,治当气阴双补,以清心莲子饮加减。但扶正的同时还需不忘驱邪,可适当配以清热利湿降浊之品,如:银花、卧蛋草、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等防外邪。所谓“久病入络”,久病难愈者,则需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当归、丹参、川芎,甚则地龙、僵蚕、水蛭等通络之品,利于病情的康复。表里的治法均得以应用,此所谓“内外同治”。 关于“上下同治”,重点强调肺肾同治之理。肺居上焦,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为“肾之母脏”;肾居下焦,为水脏,主气化,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以及脾的转输功能的正常,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正如《内经》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揆度以为常也”。而且咽喉为肺之门户,肾之经络通过咽喉。可以看出肾病虽为下焦的病变,却与肺和咽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风寒、风热、风湿、热毒等外邪犯肺,咽喉被外邪侵袭,邪毒留恋则可引起邪毒内陷于肾引起肾脏病变,故在治疗肾脏病中,急性期常以散邪解毒为主,可用苏叶、荆芥、薄荷、桔梗、牛蒡子、羌活、独活、银花、连翘等治上;缓解期则益肾,以二至丸加减,或可加入冬虫夏草、紫河车等,以扶正为主,如兼外邪,则合以祛邪,可稍加以上祛风散邪之品。此上下的治法在治肾病中得以体现,此所谓“上下同治”。当然治疗中尤其是缓解期还可运用健脾之法。 关于“前后同治”,实际上是强调脾肾同治之理。慢性肾脏病变与肺、脾、肾关系密切。而“肾开窍于二阴”1,后阴连大肠,前阴连膀胱,二者是人体废物排泄的通道。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脾胃也相为表里,肾为胃之关,“六腑以通为用”,故二阴的病变会影响肾的正常功能;而相反肺、脾、肾的病变同样也会影响二阴,导致二阴功能的失调,出现病变如:小便或多、或少、或无,大便或秘或溏。肾脏病变通过调理二阴往往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如:肾脏病变到晚期出现肌酐、尿素氮升高,通过通大便方法,使用大黄等,随着大便的通利,肌酐、尿素氮也常常会下降。另外,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慢性肾脏病尤其慢性肾衰患者,肾元虚损,肾脏元真之气已经受伤,单纯补肾往往难以收效。此时倒不如重点健脾和胃,以后天养先天。“泄浊毒即所以保肾元”、“护胃气即所以护肾元”,实际上就体现着“前后同治”、“脾肾同治”的精神。而对于水肿,可用利湿消肿之品以利小便而达到消肿的目的,如:冬瓜皮、车前子、茯苓、猪苓等祛湿利水,白术、黄芪等益气利水,桃仁、丹参、红花等化瘀利水,枳壳、大腹皮、木香等行气利水,肉桂、附子等温肾利水。而对于梗阻性肾病尿潴留者,通大便有利于正常排尿,有时更能改善尿频症状。此即所谓“前后同治”之法。 其实,也正是基于这种慢性肾脏病“三维护肾”的治疗思路,针对慢性肾脏病肾炎蛋白尿、血尿患者,我们继承《内经》“肾风”相关论述,才提出了风邪内外相招、留恋肾络病机理论,强调祛风解毒、活血通络治法;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继承吕仁和教授“微型症瘕”形成病机理论,才提出了慢性肾脏病化瘀散结和慢性肾衰和胃泄浊解毒治法。临床上,我们继承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关“三阴三阳”的论述,更常用三阴三阳辨证方法治疗慢性肾脏病,提出了所谓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辨证模式,应用中药肾宁系列方包括祛风肾宁、清肺肾宁、平肝肾宁、健脾肾宁、清补肾宁、温补肾宁、双补肾宁等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肾病综合征、紫癜肾、狼疮肾、痛风肾等,应用保肾丸系列包括清补保肾、温补保肾、双补保肾和肾衰灌肠方等治疗慢性肾衰尿毒症等,才取得了良好疗效。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多种慢性肾脏疾病不仅特色鲜明,而且独具优势。首先,中医药有改善慢性肾脏疾病临床症状的优势。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有主观症状,也有客观症状,有肾脏病特有的症状,也有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但这些症状对患者来说同样都是痛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医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减轻患者痛苦,而中医药确实具有显著改善肾脏病患者症状的作用,所以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皮肤瘙痒、腿抽筋等,经服用中药或配合中药外治,常可取得较好的改善症状的作用。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症状,更可通过服用中药得以减少。其次,中医药有整体调节、延缓肾功能不全进展的作用。慢性肾脏病治疗的中心环节是保护肾功能。而中医药治疗,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更可减慢血肌酐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的速度,使肾功能指标长期稳定,甚至还可以降低血肌酐等。从而可以使病人长期免于透析。即使已经接受透析的患者,也可能减少透析次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另外,中医药还有防治慢性肾脏病其他并发症的作用。慢性肾衰,病位在肾,但多死于心衰、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研究发现:中医药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并发症患者,确实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防止病变进一步发展和恶化,保护残余肾功能,使患者能够相对愉快地带病延年。 例1:李×,男,17岁,住北京市宣武区南火扇胡同4号。主诉:双下肢皮肤紫癜伴蛋白尿、镜下血尿1年余。医院肾病科诊治,西医诊断为紫癜性肾炎,经治疗紫癜消失。刻下:尿蛋白2+,镜下血尿,自汗易感,咽干咽痛,疲乏,小便黄,大便偏干。血压/80mmHg,咽红,舌质暗红,苔薄黄略腻,脉象细滑数。化验血肌酐umol/L,尿检高倍镜下红细胞5-8个。中医诊断:肾风·血尿(气阴两虚,热毒上犯,湿热瘀滞)。给予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清热利湿中药,配合保肾散。服药30日后咽痛、疲乏减轻,复查尿蛋白1+,尿检高倍镜下红细胞1-5个。仍按原方加减出入。治疗3个月,精神状态良好,平素很少感冒,汗出减少。复查血肌酐正常,尿检高倍镜下红细胞1-3个,尿蛋白转阴。查舌暗略红,脉细。宗原方加减。坚持治疗近两年,尿蛋白持续阴性。考入大学后,改用中药单味处方颗粒剂。近期复查尿检阴性,血肌酐89umol/L,尿素氮8mmoml/L,精神体力良好。 [按语]紫癜性肾炎,相当于中医斑毒继发的肾风病,或表现为血尿,或表现为蛋白尿,中医认为多风热或湿热邪毒伤肾,肾气不固,或邪毒瘀于血分,络破血溢所致。虽说属于肾病,但常用外感邪毒、风热犯肺或热毒郁肺的基础,虽说是里证,实际上常有外感表证存在,或常因外受风邪而诱发加重,虽说是前窍之病,但实际上有相关于后窍。所以治疗方面,我们主张上下同治,表里同治,前后同治,治疗的关键则以保护肾功能为第一要义。此即所谓“三维护肾”疗法,临床实际应用,屡取佳效。该病例即紫癜性肾炎患者,平素易感,咽干咽痛,病虽在肾,热毒壅肺病机存在。所以治疗选用了清热解毒、疏风宣肺、泄下排毒等药物,体现着“三维护肾”的治疗思路。客观上取得了较好疗效。若一见肾病,即补肾、固肾,是泌尿系疾病,就徒事清利,未必就能取得良好疗效。肾炎绝不等同于肾虚。 清凉一夏 例2:李××,女,62岁,住北京市宣武区。主因口渴疲乏10年,加重伴恶心呕吐1年来诊。患者发现糖尿病10年,发现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1年,既往还有皮肤黑色素瘤病史。刻下:恶心呕吐、心悸胸闷、气短不足以息,伴周身瘙痒、双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目前已应用胰岛素,日用量59单位,血糖仍控制不满意,生活不能自理。遂求中医诊治。诊见面色残黄,肌肤甲错,遍身抓痕,爪甲色淡,舌质淡暗,苔腻,脉象沉细,化验血肌酐3.9mg/dl,尿素氮52mg/dl,血色素7.2g/dl。辨证为肾元虚衰,浊毒内停,胃气失和,气血受损,宗气虚陷,血瘀水停。给予补气升陷、泄浊和胃,兼以活血利水、化湿止痒中药汤剂,送服保肾散,30日后,心悸、气短、瘙痒等症状明显好转,仍述恶心,时有呕吐。服60药后恶心明显减轻,精神状态良好,生活已能自理。复查血肌酐1.7mg/dl,尿素氮28mg/dl,血色素g/dl。效不更方。半年后,血色素升至11.2g/dl。停中药汤剂,继续服用保肾散(大黄粉等),每日12g,分三次温水冲服。坚持服用两年,病情稳定。每日用胰岛素32单位,血糖控制良好。其后,停用中药。停药3年后随访,病情持续稳定。 [按语]慢性肾衰是多种肾脏疾病不断进展的最终结局。由于现代医学缺少有效治疗手段,病情常呈进行性发展,病情进一步发展,逐渐进展到肾衰尿毒症。所以早期治疗当重视化瘀散结治法;晚期则应时时以保肾元,护胃气为念,应重视泄浊解毒治法。应用中药汤剂,配合保肾散,或中药灌肠,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蛋白尿,更可改善肾功能指标,延缓肾功能不全的病情进展。即使是晚期肾衰患者,应用中医药治疗,也可以减少透析次数,改善生存质量,降低医疗花费。 我们是最靠谱的健康专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xz/9782.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店智汇19种皮肤性疾病的联合用药
- 下一篇文章: 轻松学中医系列药性赋选讲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