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膏方治疗小儿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在易感者中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各国调查结果均证实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初发年龄以1~6岁多见。因此少儿哮喘的诊治有别于成人。 中医古代文献早有相关论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从病理角度,将其归属于痰饮病范畴,称为“伏饮”证。朱丹溪认为“哮喘专主于痰”。清代医学家李用粹认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都认识到了“痰”与喘证、哮病的发病关系。 1、起居不慎,卫外不固 患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易受邪侵,首先犯肺,肺失调和,宣降失职,肺气上逆,触引伏痰而发病。 2、饮食失调,脾胃失职 小儿脾常不足。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久变生痰湿。脾气虚弱,土不生金,亦会导致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更易为外邪所袭,诱发哮喘加重病情。脾虚运化失职、升降功能失常,磨谷消食的作用减弱,致使酸咸厚味内停,触动宿痰,诱发哮喘。 3、脏腑稚嫩,肾气亏虚 肺之呼吸尚需肾的纳气作用来协调,小儿肾常虚,纳气功能不足,则肺气不降,气不归根,阴阳不相顺接,气喘易反复发作;再者肾阳虚衰,气化不利,肺脾失于温养,布津不利,酿生伏痰,成为宿根。 中医膏方适用于小儿哮喘的缓解期或非急性发作期,辨证为虚证或虚中夹实证,配方用药必须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因人因证因地因病因体质而异。儿童膏方应该用药平和,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扶正祛邪,补虚纠偏,治中寓补。少儿哮喘的膏方处方宜轻灵流动,不宜过分滋补。哮喘虽为肺脾肾三脏同病,但以肺之气变为中心,肺为五脏之华盖,主气而外合皮毛,上通喉咙,开窍于鼻,与天气相应,为呼吸之门户,内贯心脉,以行气血,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故有“肺主一身之气”之说。哮喘缓解之际仍有伏痰浊邪郁遏肺气,宜降不宜升,以肃降肺气最为重要,盖肺气得降,喘自平矣,膏方中应常用葶苈子、紫苏子、枇杷叶、旋覆花、沉香、降香等肃降肺气之品。常配伍行气活血药,使气机以复升降出入之常,补而不滞,常用陈皮、木香、厚朴、佛手、枳壳等行而不守,既可鼓舞脾胃斡旋性,更能助中州祛除痰浊。 小儿膏方用药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调整患儿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小儿脏腑清灵,随拨随应。小儿哮喘涉及脏腑主要为肺、脾、肾三脏,需重视调理脾胃。常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玉屏风散、二陈汤等做小儿膏方的基本方,这些方剂药性平和,配伍精当,即可食用,又可药用,且重在调理脾胃。 小儿哮喘有肾虚者宜补肾,但要合理选择,尽可能达到补肾而无早熟之弊。肾气虚者酌加平补肾气之品,诸如淮山药、山茱萸、益智仁、枸杞子、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等。若肾阳虚者多选菟丝子、肉苁蓉、补骨脂等,温补而不燥之品,并适当配以生地黄、玉竹等滋润之品。诸如鹿茸、巴戟天、仙茅、淫羊藿等温肾壮阳药,小儿宜慎用。 1.肺气虚弱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自汗易汗,反复感冒,鼻塞流涕,胃纳不香,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补肺固表,化痰止咳 代表方:玉屏风散加减 膏方治疗基本用药: 补肺固表:防风、黄芪、百合、煅牡蛎、川贝母、五味子、乌梅; 化痰理气:炒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黄芪、贝母、炒扁豆、木香; 健脾补肾:砂仁、薏仁、山药、莲子肉; 细料及其它:西洋参、生晒参、阿胶等。 随症加减:汗出较多,加锻龙骨、煅牡蛎固涩止汗;痰多者加用半夏、桔梗、僵蚕化痰;纳食不香者加用焦神曲、谷、焦山楂消食助运;腹胀不适者加用木香、枳壳、槟榔理气降气;便溏加怀山药、炒扁豆健脾化湿。 2.脾气虚弱 临床表现:面色萎黄,虚浮少华,时有痰鸣,倦怠无力,自汗,舌淡,苔少,脉缓无力。 治法:健运脾气,化痰止咳 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 膏方治疗基本用药: 健脾益气: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太子参、炒白术、细辛、桂枝; 理气醒胃:炒黄芪、贝母、炒扁豆、木香、厚朴、枳壳、蔻仁、苍术、神曲、莱菔子、山楂;培元固肾:砂仁、薏仁、山药、莲子肉、当归、黄精、熟地、补骨脂、款冬花、五味子、紫石英(先煎)、紫苑、紫苏子、紫丹参、紫衣核桃仁、紫河车、冬虫夏草、蛤蚧(研末,收膏时另加)。 细料及其它:西洋参、生晒参、阿胶等。 随症加减:咳喘痰多者,加杏仁、川贝等化痰止咳;若口干少津,咳痰不爽,或胶固难出,加半夏、陈皮、茯苓等燥湿化痰;若气弱血亏,头晕心悸,夜寐不熟者加当归、熟地黄、桑椹子、远志等益气养血,养心安神;若常因进食鱼虾海鲜、炙煿厚味,皮肤湿疹,瘙痒渗液,加白癣皮、地肤子、蛇蜕、薏苡仁、苏叶、山楂等。 3.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动则喘促咳嗽,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腹胀纳差,大便溏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温肾,固摄纳气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膏方治疗基本用药: 健脾固肾:附子、肉桂、山茱萸、熟地黄、淫羊藿、紫河车、淮山药、茯苓、胡桃仁、五味子、银杏; 健脾益气: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太子参、炒白术、炒黄芪、贝母、炒扁豆、木香、厚朴、枳壳、蔻仁、苍术、神曲、莱菔子、山楂; 活血化瘀:丹参、当归、红花、赤芍等; 顾胃求衡:鸡内金、六神曲、谷麦芽、旋覆梗等。 细料及其它:冬虫夏草、鹿茸、西洋参、生晒参、阿胶、蛤蚧等。 随症加减:痰多色白、者,加薏苡仁、前胡、银杏、芡实等补肾健脾化痰;虚喘明显者加用蛤蚧、坎脐、冬虫夏草等补肾纳气;咳嗽明显,痰少者加款冬花、紫苑润肺止咳化痰;夜尿多、或遗尿者,加益智仁、菟丝子、芡实、金樱子、桑螵蛸、补骨脂补肾固摄。 4.肺肾阴虚 临床表现:咳嗽时作,喘促乏力,咳痰不爽,面色潮红,夜间盗汗,消瘦气短,手足心热,夜尿多,舌质红,苔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补益肺肾 代表方:麦味地黄丸加减 膏方治疗基本用药: 健脾固肾:附子、肉桂、山茱萸、熟地黄、淮山药、茯苓、胡桃仁、五味子、银杏; 健脾益气: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太子参、炒白术、炒黄芪、贝母、炒扁豆、木香、厚朴、枳壳、蔻仁、苍术、莱菔子、山楂; 活血化瘀:丹参、当归、红花、赤芍、三七等; 和胃理气:生米仁、鸡内金、六神曲、谷麦芽、木香等。 细料及其它:西洋参、生晒参、阿胶、鳖甲胶、龟板胶、蛤蚧等。 随症加减:动则气短难续者,加胡桃肉、诃子摄纳补肾;咳嗽甚者加用枇杷叶、紫苑等润肺止咳;呛咳不爽者加百部、北沙参润肺止咳;盗汗明显者加贝母、黄连、黄芩育阴清热;潮热明显者加用鳖甲、青蒿清虚热;便秘者,加用瓜蒌仁、郁李仁、枳实等理气润肠通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xz/9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瘦吧健康到了夏天湿疹又来了教你两招简
- 下一篇文章: 李时珍游山川,鉴本草书智慧,泽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