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传承创新路上月报年11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主办: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名老中医经验与学术流派传承分会 承办: 施维群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学术指导: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 总编辑:施维群 副主编: 王邦才傅晓骏沈元良王新华陈学奇 本期责任主编:王新华 本期执行主编: 倪伟陆增生公培强陈滨海陈诗琦 本期目录 1主编致辞 2百家争鸣 3传承之路 4新闻速递 5学海无涯 1主编致辞 责任主编:王新华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分会委员会委员,浙江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名老中医经验与学术流派传承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症与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康复医学会老年病专业会委员,浙江省医学医养结合分会委员。 师承全国名老中医与国医名师徐志瑛教授,善于运用中西结合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特别对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有研究,在老年病的诊治、养生保健、亚健康、冬病夏治、冬令膏方调摄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编著《现代中医呼吸病学》,《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丛书—魏长春》,《徐志瑛学术经验论集》,《浙江省中医临床名家徐志瑛》等书籍。 中医学自《黄帝内经》始,已经历了两千多年历史,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开拓发展,创造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突变式地提高了中医临床水平。中医学在历史的洪流中跌宕起伏,经历了高峰与低谷,穿过暗流和礁石,时至今日,传统的理法方药依然在临床大放光彩,其疗效得到了有效验证和重复,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为中华民族健康做出了极大贡献。 徐志瑛教授经过50年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深感中医学的伟大和丰富。中医临床学通过“审证求因”“审因求症”,从症和因中进行辨证论治,进而提出施治方案;从整体观出发,以五脏为中心,对精、气、血、津、液的亏损,通过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调,和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平衡,局部和整体的联系,通过中药进行治疗,使脏腑协调、气血和顺、阴阳平衡,去除疾病,最终达到生机不息。 继承和创新是中医代代相传之关键。临床学是一门多变的学科,最重要的是自身临床的实践和悟性,随着自然环境、人体禀赋、工作劳逸、生活贫富、社会进步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健康。随着时代的变化,病种变化就很大了,所以说医生永远是“活到老,学到老”。作为现代中医师更要做到“古为今用,结合现代,验证经典,继承创新”,让每一代医师遵循前辈的希望“青出于蓝胜于蓝”,才能更好地完成继承和创新。 2百家争鸣 徐志瑛,主任中医师、教授。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曾任医院院长。历任浙江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老年科技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老卫生工作协会常务理事,被聘为《浙江中医杂志》等杂志的特邀编委。 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同年被指定为浙江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年1月荣获年度“优秀授课教师”称号。年6月,荣获“全国老卫生科技优秀工作者”荣誉。年12月,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并于年9月、.11分别获得由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管理局颁发的第三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做出贡献的荣誉证书”。年被评为为“浙江省国医名师”。 辨证的整体观与衡动观 徐老临证时十分强调辨证的整体观与衡动观。如对于临证常见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徐老师认为外邪犯肺是其主要病因,外邪可分风热、风寒,但其临床表现常为咳嗽咳痰,咯痰不爽,痰色白或黄,咽痒咽痛,胸闷气急,便干,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滑,以热证表现为主,这是因为从辨证的整体观来看,结合我南方之地的气候特点,即便患者初感风寒之邪,但至患者来诊时已经化热,故在治疗时要特别重视清热法的运用,常用如野荞麦根、黄芩、鱼腥草、七叶一枝花、银花等,用量均在30g以上,而且在我南方之地气候多潮湿,故在感邪之中常夹湿,治疗时亦应注意。 支气管炎和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在诊治的不同阶段,证也是出现动态的变化,急性期以痰热为主,迁延期以痰热伤阴为主,慢性期以肺脾气虚或肺脾肾俱虚为主,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治法,这体现了辨证的衡动观。 治病必求其本每一疾病都具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特点,治疗要点亦异,只有抓住疾病的本质,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由于疾病表现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易变性,在临床诊治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真象假象交纵错杂、虚象实象夹杂存在的现象,给正确制订治疗方案带来困难。徐老师在50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面对复杂的症候群,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辨证的纲领和关键的症候,详细准确地辨别病症的属性,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如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辨痰非常重要,她强调辨寒痰热痰不能光凭痰色来确定,黄痰固为有热,白痰未必有寒,尚要根据痰质,痰的易咯程度、全身伴随症状及舌脉来辨证,认为白痰、黄痰皆因热而成,其区别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在临证中,对痰量多呈泡沫状者,不轻易用温热药物;治疗感冒,不可一见此症,即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剂,而是要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辨明有无气虚、阴虚,分别给予参苏饮、加减葳蕤汤。 中西医结合辨证辨病,宏观结合微观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传统中医辨证是从宏观上进行的,对一些疾病的早期,如无症状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镜下血尿,蛋白尿,缺乏辨证依据,而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微观辨证就是在宏观辨证基础上,对疾病具体反应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揭示了肉眼看不见的微观变化。尤其对局部的病变部位有着更直接精细、甚或超微结构的深层次观察与分析,是对中医四诊补充,使传统辨证更趋完整、准确并得以发展。这就为中医对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能够采用“治未病”和“既病防变”的预见性措施,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 在肺系疾病的诊治过程中,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观察到气管壁的充血水肿,更重要的是大量的痰粘附在气管壁的表面,或从炎症的气管分支口中看到大量的痰液随呼吸不断向外排出,甚则堵塞了气道口,加重病情的发展。进一步从电子显微镜中可观察到,慢性支气管患者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破坏,纤毛脱落倒伏,痰粘附着其中,不能似纤毛正常者一样向外排出。从这微观的变化上,确立祛痰,豁痰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性。因此徐老主张在治疗肺系病的方药中,重用祛痰豁痰药,如桔梗、桑白皮、天竺黄、浮海石、蛤壳、皂刺、寒水石等,其中桔梗用量宜大,一般在12g,重则18g。 治肺论痰,创治痰法 肺系疾病,虽临床表现不同,但究其病因病机不外一个“痰”,痰是肺脾肾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同时又可成肺疾的致病因子,引起更为广泛的病理变化,出现多种症状和体征,故辨治肺系疾病,不止于肺,亦不离于肺,关键在于“治痰”。 徐志瑛治痰之法可归纳为祛痰、化痰、豁痰、涤痰等四法。 祛痰指祛除体内上部大气道的痰饮,主要指祛除存在于肺部的痰饮,如桔梗、贝母、天竺黄之类; 化痰指借助于脾气的帮助来化去全身的痰饮,主要指较为清稀的部分,有健脾燥湿以杜生痰之源之意,如二陈、平胃之类; 豁痰指将积聚在体内的痰块化掉,成为较软的痰液而排出体外,主要用贝壳、石类药物; 涤痰是指荡涤不论清稀的或稠厚的无形之痰,它可窜走在体内关节间隙、肌腱筋络或空腔之中变生他病。这类方药均能经过机体的调节将其排出,其力量较为强大。 就排痰的力量来说,涤痰豁痰祛痰化痰。 力倡冬病夏治,冬令调治 冬病夏治与冬令调治,是两种慢性呼吸系疾病缓解期相关的治法,是利用慢性呼吸系疾病发作期与缓解期的时间差为该病的发生、发展达到缓解,甚至可达到临床痊愈的作用。因为呼吸系病,不论急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及其它的感冒、咳嗽等,都有好发于春、秋、冬三季,一到夏季虽然伏暑高温,或严冬虽然三九寒冷,由于此时的气温极度稳定,故呼吸系病不太会急性发作。所以,抓住夏、冬两季的治疗和调摄是具有治疗意义的。再加上此类患者,好发于幼年和老年,年幼发育末成熟,老年机体逐渐衰退,都存在“虚”“弱”二因,一当外邪诱发往往形成“虚中夹实”“实中夹虚”“阴阳交错”“脏腑为病”的错综复杂的病情,所以,遵循《内经·素问》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在治疗和调摄相结合的基础上采用清中带补、寒温相并、动静结合、急则治标、缓则治标、标本兼治的法则,使慢性呼吸系病达到真正的缓解。在冬病夏治与冬令调治的过程中,要始终牢记慢性呼吸系疾病无论在急性期还是在缓解期都存在“痰、瘀、热”的病理现象。 广收博采,用药灵活 在临诊过程中,徐老师不仅非常熟悉中药的性能,根据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及归经合理用药,而且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灵活用药和配伍经验,使药物在合理配伍后可以对复杂的病症予以全面的照顾,获得安全而理想的疗效。 徐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肺系疾病患者常有皮肤过敏疾患,因此她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时,不用广地龙、僵蚕等动物性药物,认为支气管哮喘患者本身就存在对动物蛋白的过敏可能,而是用地肤子、浮萍之类植物药,行祛风抗过敏之职。地肤子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皮肤湿疹,浮萍是轻清之品,具疏风清热,透疹,利水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麻疹。在方药中加入地肤子浮萍,取其祛风止痒之功,不但皮肤病有好转,而且肺系疾病的疗效显著提高,同时二者具有清热利水之功。肺主通调水道,是肺宣发和肃降功能的具体体现,水道通调,有助于肺气的宣肃,二者相辅相成。临床上常用的“提壶揭盖”之法,即通过开提肺气之法,开上下以通下,治疗小便不利,同样通过利水之法,可以使肺气宣通。综上,地肤子、浮萍与地龙、蝉衣、僵蚕相比,不仅具有祛风抗过敏作用,还通过其利水作用而具有宣肃肺气的作用。由此,二药还经常用于支气管炎患者有咽痒者(喉源性咳嗽等)。 3传承之路 ●西子湖畔立医志 怀善求真寻医道 徐老师出生于浙江杭州,生长于秀美的西子湖畔,其家族从事的行业是摄影而非医学。她受家庭氛围影响,从小受到的熏陶是”人的形象,人的美”,自幼喜爱自然美好的事物,同时酷爱科学,喜好探索研究事物规律。此外,其幼年曾患小儿营养不良症,又矮又小,常常生病。“为什么会出现美与丑,为什么会出现生病与健康”,从小徐老师就常常在脑海中辗转思索,并且对人体的生命健康产生了浓厚兴趣。读小学时,她就在学校的课外兴趣小组参加了小小医务室活动,也就萌发了做医师的想法。 近代中国的卫生落后、缺医少药、医疗条件差,霍乱、伤寒、天花、血吸虫病等多种疾病经常流行,威胁着成千上万人的健康与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家人的病痛给徐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徐志瑛的成长,使她下定决心要学医,立志以中医药学济世为民,救死扶伤。故当高中毕业后,于年考入了浙江中医学院(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医疗系。 大学毕业后徐志瑛在江西农村待了八年,这八年中她学习研究运用中药治疗传染病,特别是流行性出血热、乙脑、流脑的抢救,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年徐志瑛来到医院,在医院,她有机会,目睹了大师级中医的风采并跟随中医名家抄方学习。在此后从医的几十余年中,徐志瑛潜心钻研医术,不仅继承了魏长春、杨继荪、陈过等名门精髓,又精研历代医籍,汲取众家之长,精勤不倦,学研俱丰,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和诊疗体系。首举“冬病夏治”、“冬令调治”,按整体观、阶段性进行调理,使慢性疑难疾病得到缓解,甚至临床痊愈。 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徐教授依旧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对中医满怀希冀和敬畏,徐教授有个愿望,希望能把自己毕生所学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热爱中医的人。她说:“医生必须具备五个特质,雄鹰的眼睛,雄狮的胆量,鲁班的智慧,狄公的推理和女人的纤手。医生治病不是为了钱,医生是为了命。” (徐志瑛传承工作室合照)●临证验方 徐老师在中医内科和疑难杂症均有涉及,尤其精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不但形成了精辟的学术思想,而且临证方面积累了很多疗效显著的验方。 止哮方 组成:炙麻黄6-12克野荞麦根12-30克炒黄芩9-15克桑白皮9-12克桔梗9-12克浙贝9-12克炒白芍9-15克川芎6-15克黄荆子9-12克地肤子9-12克浮萍9-12克苏梗9-12克苏木9-12克 备注:方中药量为儿童到成人的量 功效:祛风解痉、宣肺平喘、清肺化痰 主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证属风热犯肺或风寒犯肺化热,肺气不得宣降而喘者。症见:胸闷气急,喉间痰鸣有声,口干咽痒,咳嗽阵作,痰稠不畅,痰色黄或白,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方解:本方为哮喘验方,方中炙麻黄宣肺平喘,为古今医家所习用,徐老师常与黄荆子、苏梗配伍,三者相须为用,能缓解平滑肌痉挛,降气平喘;野荞麦根、炒黄芩、桑白皮、桔梗、浙贝为清肺化痰之品,其中野荞麦根、炒黄芩偏于清热,桑白皮、桔梗、浙贝偏于化痰,可防痰湿热胶固,缠绵难分,闭于肺中,增加治疗难度;白芍配川芎解肌平喘,同时与苏木相伍具有活血祛瘀之效,气道壅阻,必生瘀滞,去瘀才能消痰水,同时又可与炙麻黄、黄荆子、苏梗配合,加强解痉之功;徐老治哮非常注重祛风宣肺,外感引发者,必用祛风之品,如《丹溪治法心要》所曰“治哮必须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苏叶、浮萍、地肤子、白鲜皮等均为临证常用之药。 加减:若鼻塞流涕,加白芷、辛夷、鱼脑石、鹅不食草。风寒重,恶风寒者加苏叶、荆芥。肺热者,加佛耳草;痰甚者,加皂角刺、白芥子、制胆星之类,以祛痰、豁痰;咽喉不利者,加猫人参、冬凌草、马勃等祛风通窍利咽;如血压高则去麻黄加钩藤9-30克。 4新闻速递 0111月23日-26日,由浙江省科协生命健康学会联合体指导,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科创中国”三下乡活动在丽水市缙云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庆元县举办。包括分会主委施维群、常委黄平、倪京丽在内的18位专家在丽水各地区开展了义诊咨询、基层培训、临床带教、科普讲座等活动,将优质的科技、健康、文化资源带到山区百姓身边,切实推动山区居民健康水平提升! 月15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其中,分会副主委傅晓骏、陈学奇获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为进一步促进浙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省医疗保障局近日印发《关于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于年1月1日起施行。《意见》明确,浙江将设立中医门诊辨证论治费并纳入医保基金支付。同时,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价格形成机制。《意见》还在推进支付改革、支持分级诊疗、推进数字化改革、发展中药产业、提高基金绩效等方面作了规定。 原文链接 0311月27-28日,由医院主办,徐志瑛国医名师工作室承办的浙江省国医名师徐志瑛学术经验传承——“辨证方法论的临床应用”培训班在线上成功举办。 5学海无涯 1.徐志瑛从湿毒论治肺癌经验——张艳,黄继勇,徐志瑛 摘要:文章通过临床病例分析、相关文献溯源,以及临床实践等途径,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组方用药等方面整理分析徐志瑛教授从湿毒论治肺癌经验。徐老师认为肺癌基本病机为正虚邪实,在邪气当中,徐老师最注重湿气,认为湿为百病之宗。治疗肺癌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基本原则,补虚益肝防止肿瘤再发与转移为根本目标。用药以解毒利湿、清热宣肺、化痰散结等为主。 原文下载 2.徐志瑛从《难经》“肺熟”理论辨治特发性肺纤维化思路探析——施侠威,沈悦倩,邵婧怡,诸鑫江,卓金晶,徐志瑛 摘要:“肺熟”理论源自《难经·三十三难》。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肺熟”是一类以“孔窍窒实”为表现的慢性虚损性疾病,病机衍化特点为“肺蒙虚火-痰瘀互结-阳虚气衰”。《难经》“肺熟”理论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有其理论相关性,主要表现在病因病机、临床征象和形态表现3个方面。徐志瑛教授临证治疗IPF善用清热养阴、祛痰逐瘀、益气温肾之法,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原文下载 3.年诺贝尔奖聚焦热敏通道,对中医阐释寒热理论有何启示? 摘要:寒热理论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全过程。大量科学家聚焦寒热和压力研究,一直不能取得突破。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在这些领域取得的突破,填补了这个空白。瞬时受体电位(TRP)离子通道带来的新认知全面、系统、深入地揭示了辛味中药在分子层面上的药效基础,推动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动物证候模型的改进和提高。热敏通道和力敏通道的发现为深入理解相关问题打开了一扇窗户。 原文链接 下期预告: 国家中医药岐黄学者方剑乔 中医薪火,贵在传承 传承之道,贵在创新 1 END 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xz/1608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味常见草药,可治筋骨痛,偏头痛,半身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