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如用兵,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
古语云“医战相通”,医、战两者皆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经验总结,具有共同印证、相互补充、协同发展之效。 兵法,与中医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孕育而出的两朵奇葩,更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同根同源,且桴鼓相应。 古代医家论“用药如用兵”清初名医徐灵胎,博览群书,洞明药性,所著《医学源流论》,立意新颖,不苟陈规。其中《用药如用兵论》将用药等同于用兵,曰“……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能伤命,隐然一敌国也”。徐灵胎将治病类比为国号脉,如同设药是为攻疾健体,设兵是为除暴安良。组方用药,君臣佐使,故祛病益寿;齐平天下,君臣佐使,故富国强兵。 篇中有“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指出医家治病当通晓药性,如同兵家打仗当熟知兵情,用之得当,方能有如神助,运筹帷幄,必起沉疴,决胜千里之外。 “天下之病,千绪万端,而我之设法,亦千变万化,全在平时于极难极险之处参悟通澈,而后能临事不眩。” 医家必须熟习《内经》、《难经》、《本草》、《伤寒》等经典医籍,审经络脏腑受病之处,及七情六气相感之因,而后立法以除横暴之疾,以防微知变,以守本逐病,此之谓“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清代兵学家邓廷罗在其所著《兵镜备考》中说“救乱如救病,用兵犹用药”,同出一理。 中医“治未病”与“不治已乱治未乱”《黄帝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孙子兵法》亦明确指出:“攻城之法,为万不得已”,“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这种不战而胜的军事思想与中医学养生防病的思想不谋而合。 中医讲求“治未病”,未病先防。对于疾病的侵袭,应当先做和早做预防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进人体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就有如做好了各种“先为不可胜”的措施,对疾病严阵以待,邪气就无从入侵,就能使我们在与疾病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同兵种配合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徐氏有鉴于此,把中药比喻成兵士,认为中药在治病过程中,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能屡起沉疴。 历代兵家常胜者,必善用兵,历代医家有为者,必善用药。已故著名医家施今墨先生便在用药上颇有创新。施先生治病,常以两药相伍而用,名之日“对药”。配伍得当,常能取得奇妙静功效。 如黄芩单用可清肺胃之热,配伍白术则为保胎圣药,配伍半夏则可治胃酸。一味药经过巧妙配伍,能超出单味药原有的功效,可见配伍用药是很有学问的。其他如桔梗配枳壳,一升一降,上下通达,可调理气机;苍术配元参,一燥一润,一散一收,用治消渴、降血糖等,这种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桂枝汤中,以桂枝配白芍,一阳一阴,一表一里,一散一收以调和营卫;生姜配大枣,一表一里,一辛一甘,既调营卫,又保胃气,其择药之精,组方之巧,令人叹为观止。 掌握了这项基本功,治疗中便可驾轻就熟,有如兵家通晓兵法,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如此方能调兵遣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行兵布阵中医组方的基本理论叫做“君臣佐使”,就如同打仗需要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简单地说,就是针对病证的主次选择相应的方药,根据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将其分别称为君、臣、佐、使。许多人知道学中医要背汤头歌诀,但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方剂是中医治病的最主要手段,尽管一张处方中的药物可能有多有少,但大多数是以“方”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相对于单药、专药的应用,方剂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现在所学的方剂大多是经过历代医家长期应用并证明有效的,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整体辨证思维。 中医方剂发挥的是整体的功能,而非个体的作用,一个方的功效绝不是单味药物功效的简单叠加。 简而言之,有是证用是方,有是方用是药,讲究的是法要对证,因法选方,这就叫理法方药一致。有了方就形成了“阵”,布好“阵”还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调整阵容。 瞒天过海《孙子兵法》第一计为瞒天过海,运用此计,关键是一个“瞒”字,如能瞒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前功尽弃。《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中医临证中遇见邪气亢盛而复杂的病证往往使用此治疗计谋,如大热用寒药,当病人拒而不受时,将寒药温服(顺其病性),以瞒其大热;同样,若大寒而用热药拒而不受时,则将热药凉服以瞒其大寒。 李可老中医在治疗阴寒内盛的假阳证病人时,就嘱其将熬好的四逆汤放在冰箱凉了后再喝,他说实际上冰镇的四逆汤过了中焦后就发挥热的作用,这招不就是兵法所说的“瞒天过海”吗? 釜底抽薪意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沸腾的水只是现象,其本质是锅底下燃烧的柴草,只有抽掉柴草,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本病不抽掉瘀血“釜底薪”,病难治愈。“治病必求其本,见病治病,岂为良医”。中医治疗方法中很多都是取自然之象来治疗,如“釜底抽薪”法,用于发热、大汗淋漓、头痛、口舌生疮、咽痛、牙龈肿痛者,犹如锅下柴火过多,应采用抽取柴薪减退火热,通大便以泻脏腑实热,大便通则火热下行,上火得消。 大黄苦寒沉降,有斩关夺门、泻下攻积之功,此类药物药性寒凉、沉降,既能清热泻火,又能导热下行,使邪热从大便而出。釜底抽薪既能导热下行,又能泻火以存阴,一举两得。 围魏救赵面对凶猛之强敌,一味强取,即便不是以卵击石,也可能会落得个两败俱伤。此时应沉着冷静地分析敌情,谋略筹划,找出克敌制胜的法宝,或避实击虚,或以攻为守,或以迂为直,以彻底干净地消灭敌人。 此计也广泛地运用于中医临证中,《难经·六十九难》所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即是此计的最好运用。补母,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而致肝阴不足者,其治疗,不直接治肝(救赵),而是补肾之虚(围魏)。 因肾为肝母,肾水生肝木,通过“围魏救赵”,补肾水以生肝木。又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影响脾之健运而导致脾虚,同样可以采用补脾气(围魏)以益肺气(救赵)的方法治疗。由此形成了“滋水涵木”、“培土生金”、“益火补土”等许多治疗方法。 反客为主此计寓意,原来的客人也变成敌人。五行中一行对另一行有克制、制约的作用。正常情况下两者之间达成一种动态平衡。如被克方过度强盛或过度衰弱则会出现反向相克而为害的情况。 中医的“佐金平木”、“培土生金”、“泻南补北”等法就借用了此计。《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木能克土,肝病最易传脾。肝实之病,应在治肝的同时,注意调补脾脏,充实脾脏正气。这里也蕴涵着“反客为主”的思想。 指桑骂槐原计说:“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此意有运用各种手段达到目的之意。中医的一部分治病法如整体观念下依据人体经络,脏腑及其机体升降的调节技能而确立的法则:“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就符合这一计策。不治疾病所在部位,而从整体联系辨证,治其有关的脏腑,也是一种“指桑骂槐”。 总之,淼淼兵道,矢之即久;浩瀚医典,亘古绵长。所谓医战相通,皆源于中华文明传承所在,大道至简,相通合一。 兵法与医道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虽年代相隔,但医圣之思与兵圣之思竞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zy/17156.html
- 上一篇文章: 痰多一分,命短一寸七味药,健脾化痰祛湿
- 下一篇文章: 牛皮癣手足癣,甚至湿疹荨麻疹,这些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