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螺旋循环磁铁细辛
杭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940.html 辛;温;小毒 肺;肾;心;肝;胆;脾经 细辛这味药物,在我国年药典当中规定的剂量是不超过13克——这是实验室做出来的绝对安全的剂量,可是,现在大多数人用它治好病就没事,万一出什么副反应就会反诉“药物有毒”这一说,拿药典来当“紧箍咒”,临床医生只能说无奈。 小熊一直以为,所有性味烈的药物都是有毒的。中医是非常强调“对证”的,所谓对证就是看准病机下药,就算是有毒的药物,只要准确到达病所,中病即止,就一点问题没有。李可老中医可以大量使用附子屡起沉疴,但是其他不熟悉附子的医生开的10克附子,病人就可以中毒——没有对准病机,就像是乱开枪。如果是40位药大方子随便甩出来,那就是下面这张图。 小熊一直以为,没有药物是有毒的。我们一直在用中药的偏性来调整人体的偏性,一直在用药物的所谓毒性来治疗有病身体的“毒性”。在辩证准确的前提之下,没有有毒之药。我们一直被教育“细辛不过钱”,后来虽然说入汤药的细辛可以放宽,但大部分人仍然不敢多开,开了药房不敢给拿药。如河北刘沛然主任总结自己50年用细辛的经验写成《细辛与临床》,里面全用细辛、有理有据,至少10克,最大克,平均用量50.23克,是批驳“细辛不过钱”的好教材。 到底细辛是什么样的性格?适合于什么情况?估计很多人开始翘首以待了吧。细辛是我目前总结的药物当中最复杂的一味药,它符合我们人体的“单螺旋”——能量螺旋,这个螺旋的结构就像是磁铁周围的场一样。为什么这么说?不着急,点开歌,一起看。 还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药的请看前篇: 妄想一弹:植物为什么可以做药 理论二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有趣三弹:植物的采摘时间、部位对药性的影响 结束四弹:中药炮制如锦上添花 从产地和采摘时间看细辛的个性北细辛是古今常用细辛,分布于东北及山西、陕西及山东、河南等地。 (图来自网络) 细辛喜冷凉气候和阴湿环境,多生于林下荫湿处山沟腐殖质厚的湿润土壤中(说明细辛中药的靶点是有阴肉或者腐肉的地方),喜土质疏松(有充分的抗氧化能力)、肥沃的壤土(能量高)。在无遮阴、干燥、黏重的土壤和低洼积水的地块不宜种植细辛。(提示热性、干燥、湿气太重、水肿严重的时候,细辛不可使用) (图来自网络) 细辛花期在新历5月,果期新历6月,地下部根茎于新历9月后形成越冬芽。《名医别录》云:“生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细辛是早春植物(外寒环境下培养出辛热温性),顶凌(冻土融化以前)出土(破寒力度强,可以和麻黄比较,见后面历代医家评述)。细辛冬季能耐-40℃以下低温,怕高温,气温高于35℃时,叶片枯萎;畏强光,在遮阴条件下生长良好。 (图来自网络) 花期和果期都较早,根部在冬天还会冬眠并生成“越冬芽”,二月(农历)根是越冬后休眠期入药;八月(农历)根是地面部枯萎、地下更新芽分化期后的整体植株的休眠期。这两个时期入药的细辛根都是向里聚、向外散、上升都有的格局,根在肉中故仍然行走“肉”层,采药定格正是其根部营养最丰盛的时候。 看到这里,我们只能知道细辛根的格局。而他在人体当中的作用,历代医家评述非常精彩。 历代医家评述按《本草乘雅半偈》:观此生成,尽情显出,少阳火用之象。……轻清柔劲,端直修长,当入少阳,宣达甲胆之用;自下而上,以行春令者也。 《药笼小品》:为心之引经,肾之本药,温经发汗。 《本草分经》:辛温性烈……散风寒浮热,温经发汗,能行水气以润肾燥,专治少阴经头痛,北产者良。 按:《本草乘雅半偈》提到少阳,其实不是讲细辛入少阳经,而是说细辛调用的是少阳相火,然后沟通上下,让全身感到春天的灵动。《药笼小品》中认为,细辛是肾的本药,将气血引向心,从而温暖各个经络达到发汗效果。《本草分经》说为“少阴头痛”专治药,这种头痛一是指从心痛伴随而来的头痛,一种是指少阴证并头痛。(少阴头痛,三阴头痛之一。《兰室秘藏·头痛门》:“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症因脉治·头痛论》:“心疼烦闷,头痛,痛连胲骨,少阴症也。”) 注意这里引动少阳相火的方向是“自下而上”。 《长沙药解》:细辛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本经逢原》:善搜厥阴伏匿之邪也。……取辛以散结而开经脉窍隧之邪也。……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发之之义也。?? ?《本草便读》:能发少阴之汗,轻扬香烈。可宣肺部之邪,散心下之水停,蠲除呕咳,解肾经之热郁,从治咽疮,性属纯阳,用宜审慎。? 按:这里提及细辛的功用,其中《长沙药解》前面四句正好应《本草乘雅半偈》中提及的细辛使用的少阳相火,温煦全身。行郁破结,下冲降逆;搜厥阴伏匿之邪;散结而开经脉窍隧之邪。其中“发少阴之汗,解肾经之热郁”的原因,详见下面细辛与麻黄功效的鉴别。 注意这里提及“下冲降逆”方向是“自上而下”。可以想象,细辛的作用犹如架在少阴心肾上的“磁铁”,中冲脉向下,而周身少阳相火均朝向上。这种单独的一味药物同时拥有升少阳相火和降冲润肾燥者,只有细辛一味了。 《本草新编》: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也。 按:“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也。”指导细辛的基本配伍。细辛在升降过程中,煽动相火,破滞降冲,一路风生,必需“水起”相附和。这个“水起”便是补血的配伍了。 《本草害利》:其性升燥发散,凡病内热及火升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冯氏锦囊秘录》:单服令气塞命倾,盖辛温燥烈,不可常用。血虚头痛者,尤宜戒之。 《本经逢原》:凡血虚内热火郁,头痛发热,咳嗽者戒用;以其辛烈耗真气也。 《得配本草》:风热、阴虚、血虚头痛者,禁用。 按:不得不明查! 禁忌:这里提示不能使用细辛的证候——血虚、阴虚、风热、内热火郁。均反应细辛升少阳火,通过降冲脉以下递水液的作用。“血虚、阴虚”则无水可递;“风热、内热火郁”则助少阳相火内盛,反生变证。(用不好细辛不要怪药材。) 《名医别录》:曾青、桑白皮为之使;反藜芦、恶野狼毒、山茱萸、黄耆(繁体的“芪”),畏滑石、硝石。《本草乘雅半偈》:恶黄耆(繁体的“芪”)、野狼毒、山茱萸。忌生菜、狸肉。畏硝石、滑石。反藜芦。按:注意细辛的所恶、所忌、所畏、所反。临床上互相参考使用。临床上最容易将细辛和黄芪、山茱萸一起用,这里需要注意黄芪提升阳气在外周、山茱萸润泽阴分在肝,刚好和细辛作用性质和方式相反。 考究:至于生菜,原产欧洲地中海沿岸,由野生种驯化而来,由古希腊人、罗马人最早食用,我国古人唐末就有记载独特名俗文化“官窑生菜会”。而明·卢之颐撰写的《本草乘雅半偈》成书于清顺治四年(公元年),所以他说的“生菜”和我们餐桌的生菜是一回事。大家需要注意服用细辛中药的时候不要在餐桌上吃了生菜。 《本草害利》: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服过一钱,使人闷绝,因其气浓而性烈耳。 《本经逢原》:细辛辛之极者,用不过五分。 《得配本草》:其性极辛烈。气血两虚者,但用一二分,亦能见效,多则三四分而止。如用至七八分以及一钱,真气散,虚气上壅,一时闷绝。 《药鉴》:大都不可重用,恐成气闭之患。 按:这里多部经典均在谈论细辛的用量注意事项,《本草害利》《本经逢原》《得配本草》均是清代著作,《药鉴》是明代。明清度量衡基本一致,四者可以互相比较(1石=斤;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石=g;1斤=g;1两=36.9g;1钱=3.69g;1分=0.37g)。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上面几部著作提及的细辛用量均应为吞服粉剂。“不过五分”即现代的不过1.85g;气血两虚的人服用一二分,即现代的0.37g到0.74g;七八分到一钱,即现代的2.59g到3.69g细辛直接吞服,则会“真气散,虚气上壅,一时闷绝”。 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智华等人的研究,细辛经不同时间煎煮后,其煎液中挥发油含量随煎煮时间增加而降低。细辛在煎煮三十分钟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故细辛“单用粉末吞服、冲服”,应遵循“细辛不过钱”之说,而入汤剂则可适当加大剂量。 《本草便读》:细辛产华山之北,其色黄,其中空,与麻黄相似。但麻黄用苗,细辛用根,细辛香而麻黄不香,故麻黄入足太阳气分,细辛入足少阴血分,表里各异也。按:细辛和麻黄均为发散风寒药,但这里给出了二者的区别。麻黄在之前提到过,是专门找寒痹的地方“插水管”透热外出的药物,走表发汗、利水消肿(详见那个小子叫“麻黄”);而细辛是鼓动少阳热气上行从而发散风寒的药,鼓动气血及浊气下行足少阴。确实“麻黄用苗,细辛用根”,在功效上一表一里,归经各异。 细辛特性总结细辛是少阴心肾的有“南北极的磁铁”,向上被鼓动的少阳相火在外围,向下的在中心冲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升起外围的少阳火而破降内浊,需要一路的血、阴充足才能成行。记住“风生水起”。 临床使用需要知道剂量,以粉末吞服者不超过1.85g,入汤剂药典规定小于13g,李可老中医和刘沛然老中医曾用超过30g也没有出中毒事件,关键看配伍和用法,以及其与患者的体质的搭配程度。 复习: 那个小子叫“麻黄” 冲锋战士——桂枝 太阳的后裔——紫苏 皮里膜外功夫熊猫——荆芥 高能肌肉男有一群,呃——记防风 大家都希望您还活着,校长邓布利多——记羌活 如长今的女子——香薷 金庸笔下的易筋少林扫地僧——白芷 妇女之友,温暖的大叔——好污啊生姜 太阳经强力泵——藁本 小熊医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zy/16344.html
- 上一篇文章: 出于医者,出于民间,珍贵的用药谚语选录,
- 下一篇文章: 多位老中医坐骨神经痛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