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运津”治疗2型糖尿病的原理及组方分析

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高度重视。在糖尿病的防治中,同样可以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津力达颗粒是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的中成药之一。本专题将对这一中成药进行系统介绍,让大家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一药物,从而能够在临床中发挥其最大的治疗效用,为我国广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服务。

本文为专题的第一篇,将为大家介绍津力达颗粒的研发历程。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构建络病理论体系

“络病”概念在我国源来已久,指是病程较长、疼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一类疾病,涵盖了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临床重大疾病。但历代医家始终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以吴以岭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团队经多年研究,在我国首次形成了“络病证治”理论体系,为中医络病学科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络病理认体系下有气络学说和脉络学说两大分支,其中,气络学说重点研究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疾病的防治,核心理论为“承制调平”,强调“气-阴阳-五行”阴阳调平,提出了从“气络-NEI网络”与“孙络-微血管”相互影响异常探讨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中医发病机制。脉络学说则是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系统理论。

络病理论指导从“脾”论治糖尿病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吴以岭院士以气络学说为指导提出从“脾”论治消渴病的学术观点,指出消渴病发病之本为脾气亏虚运化不足而引起的水谷精微在输布和利用中的紊乱和不平衡状态。清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的“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其证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也揭示了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的病位病机。

中医所指的中焦,即脾胃所在部位,其中“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的作用。中医之脾与现代解剖学上的脾脏概念不同,包括了现代解剖学的脾脏和胰腺,涵盖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饮食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和应用,与胰腺的消化吸收转化功能密不可分。

糖尿病早期“起于中焦”,即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布,多见于糖耐量降低致2型糖尿病阶段,进一步发展“及于上下”,即脾失健运痰瘀阻络,则多见于糖尿病引起全身脏腑组织并发症阶段。基于中医“脾”和现代医学“胰腺”在解剖形态学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密切相关性,指出在这一病变过程中脾为病变的始动与核心并提出补益络气、健脾运津的主要治疗原则。

中西医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补益络气、健脾运津——研制津力达颗粒组方

津力达颗粒是治疗络气虚滞、脾失运化、水津不布即西医2型糖尿病的代表方药,该方以气络学说为指导提出消渴从“脾”论治新观点,探讨了脾主运化失常与胰腺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进而探讨“及于上下”与脾失健运、痰瘀阻络导致糖尿病全身脏腑组织并发症的内在机制与治疗。

津力达颗粒组方由人参、黄精、苍术、苦参、麦冬、生地黄、制何首乌、山茱萸、茯苓、佩兰、黄连、知母、淫羊藿、丹参、葛根、荔枝核、地骨皮组成。

在全方中,人参为君药,补益脾之络气,使脾气旺而运化有力,气旺而津生;黄精、苍术、苦参为臣药,三药养脾阴、化脾湿、泻脾热、运脾气,并行不悖,相得益彰。麦冬、生地黄、何首乌、山茱萸、茯苓、佩兰、黄连、知母、淫羊藿、丹参、地骨皮为佐药,葛根、荔枝核为使药。诸药合用,补益脾之络气、滋养脾之阴津、健运脾之络气治病之本,配以清脾热、化脾湿、温脾阳、活血、行气诸药,治脾诸法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使脾之络气旺而运化健,脾之阴津足而津自生,湿热清、血脉和而中焦气机畅达,则水谷精微,通五脏,达六腑,四肢百骸皆得其养,津自生,力自达,消渴病诸证得以悉除。

津力达颗粒组方

多项实验研究表明,津力达可通过保护胰岛β细胞、抗氧化应激、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机制,调节糖脂代谢发挥治疗2型糖尿病及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目前多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以更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科学地证实了津力达颗粒在治疗2型糖尿病,改善糖耐量异常,调脂减重以及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提高神经传递速度、改善麻木疼痛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

用药小贴士

n作用机制

–保护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

n临床应用范围:

?1.2型糖尿病

–改善糖尿病患者口干、口渴、便秘、乏力等临床症状;

–联用平稳降糖、促进达标,减缓并发症发生。

?2.糖尿病前期

–改善糖耐量异常,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3.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或(和)肥胖

–改善脂代谢异常,增加棕色脂肪活性、减少白色脂肪、减轻体重。

?4.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减少尿微量白蛋白,降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

–提高神经传导速递,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麻木疼痛症状。

n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1袋/次,3次/日,连续服用不低于3月,对已经使用西药患者,可合并使用本品,并根据血糖情况,酌情调整西药用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zy/12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