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25/4316568.html

点击这里,寻找志同道合的中医人!

细辛一药,临床畏之如虎,用量皆在3g~5g,不敢越雷池半步,皆曰:“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考“细辛不过钱”之说起于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该书已佚,宋·唐慎微《证类本草》记载曰:“别说云: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而死,虽死无伤”。《本草纲目》亦记载曰:“承曰: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而死”。后世医家多宗其说,《本草求真》曰:“然味厚性烈,所用止宜数分,过则气塞命倾”。《本草备要》曰:“然味厚性烈不可过用,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细辛用量为“三分到一钱”,其后年版、年版、年版、年版、年版,细辛用量皆为“1g~3g”。然而在中医药学发展的过程中,细辛用量过钱的理论与实践却一直存在、发展着,不容我辈忽视。医圣张仲景善用细辛,最大用量三两,其中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等皆用细辛三两,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用二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之于一钱可也。”段富津《高等中医药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方剂学》从其说,认为,汉之一两,可用3g。吴承络《中国度量衡史》则记载,东汉制一两折合现代13.92g,可见仲景用细辛已达9g(过钱),或者更多。《备急千金要方》中治内实关格之半夏汤,细辛为四两,《景岳全书》中治胃火牙痛之二辛煎,细辛为三钱,《石室秘录》中记载的治疗头痛二方,曾用“细辛五钱和一两”。据许国振考证,唐代一两为14.42g,明清一两为37.30g,一钱为3.73g。可知先贤临证用细辛已多达十几克或是几十克。现今细辛大量应用于临床的例子屡见报道,其用量少则十几克,多则几十克,甚者上百克,一边是不过钱的古训,一边是过钱的运用与疗效,孰是孰非?

有毒认识无毒应用,避害取利

《神农本草经》将细辛列为上药,并于开篇指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本草经疏》亦曰:“细辛禀天地阳升之气以生,故其味辛温而无毒”。然而后世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亦发现了细辛“性烈不可过用”、“多则气闷塞不通而死”,《本草正》明确指出:“有小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细辛有毒,细辛挥发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0.g/kg,对犬的致死量,皮下注射和口服均为1g/kg,对蛙、小鼠、家兔等均呈现先兴奋后抑制,随意运动及呼吸减慢,反射消失,呼吸麻痹而死亡的表现。龙月娥曾抢救一位因自煎自服含细辛8g的药方而中毒昏迷的患者,其表现为头痛、腹痛、呕吐,渐致躁动不安、嗜睡、四肢肌张力增高、光反应迟钝、呼吸困难、深昏迷,并伴有急性肝肾功能损害,原因为滥用细辛导致呼吸中枢和椎体外系麻痹。这与古代所记载的细辛“多即气闷塞不通而死”基本吻合。可见古人对细辛毒性的认识皆是从临床所得。《中华本草》亦谓细辛“味辛,性温,小毒”。

细辛虽有毒其临床疗效极佳,已故四川名医吴佩衡将细辛列入中药十大“主帅”之一,以形容其作用之大。认为如能掌握其性能,与其他药物配伍得当,不但治一般常见病效若桴鼓,并且治大多数疑难重证及顽固沉疴,亦无不应手奏效。盛赞其“温散三阴经风寒湿三邪,通关节,利九窍,配合姜附中,纳阳归肾,温暖子宫,止咳化痰,开提肺气并治慢性偏头风疼,鼻塞不通等等。用途太多,不可胜数”。因此我们应辨证的看待细辛的害与利,不应因其害而自傅手足,亦不可因其利而孟浪投药,应在充分认识其毒性的基础上审慎应用,于临证中在辨证的基础上,掌控剂量、剂型、用法、配伍,以减轻、消除毒负作用,避害取利,发挥疗效。

辨证准确以毒为能,不拘药量

前贤曰:“有病则病受,无病则体受”。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正确的发挥功效,细辛毒副作用发生与否不在于用量的多少,关键在于辨证,辨证准确则药毒为药能,反之则药能为药毒。《内经》言:“有故无殒”正是此意。细辛味辛性温,《中华本草》言其功效为:“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本经疏证》认为细辛主咳逆、痹痛,惟寒证适宜,曰:“小青龙汤治咳逆上气之剂也??寒去欲解也??细辛不当用矣??百节拘挛而不恶寒者,细辛非所宜矣。??风湿痹痛下无沉寒者,细辛无能为力矣。总之细辛惟治寒,乃为恰合”。《本草正义》曰:“细辛味辛气温,禀阳升之性,辟除风寒湿邪??譬如旭日当天,而群阴退舍,滞结安有不开之理???无非温通二字,足以尽之矣”。可见证属沉寒固冷凝滞不通者,可据病情超量使用。《伤寒论》中细辛功用主要为温化水饮、温通血脉、散寒止痛,仲景治疗外寒内饮及血虚寒厥细辛用量皆达三两之多。今人金梦贤教授临床运用仲景之方,一直按原方同等剂量使用细辛,例如小青龙汤五味子用15g,细辛也用15g;当归四逆汤当归用25g,细辛也用25g,疗效较好,如把细辛减量,疗效就差。治疗单纯的外伤性截瘫和手足冻伤细辛可用50g,疗效满意无不良反应。王瑞恒教授临床治一阴寒凝滞的手足冻疮,方取当归四逆汤加附子重用细辛90g,共服12剂痊愈,三年未犯,且未见不良反应。

合理配伍减毒增效,量可过钱

《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中徐大椿言:“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兼治,或以相辅者,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也能使药各失其性。”诚然,复方治病是中医的优势,《本草汇言》曰:“细辛,佐姜、桂能驱脏府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芩、连、菊、薄,又能治风火齿痛而散解诸郁热最验也”。细辛在复方中与其他药物相互配伍,是全其功效失其毒性,过钱应用的重要前题。正如前人所言:“医贵权变,方贵配伍”。

临证配伍减毒主要靠相互制约的“相畏”“相杀”如《神农本草经》所言:“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不合用也。”谢海州治疗阴虚之顽固性头痛,以沙参45g,天冬、川芎各10g,细辛15g。水煎服,疗效甚佳。高渌汶之细辛解毒方为:西洋参(先煎)、五味子、羚羊角粉(冲服)各3g,麦冬9g、生石膏24g、生甘草30g,加绿豆共煎ml。可见细辛与养阴清热药相伍可制其辛散之性而取其温通之用,相畏相杀从而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贾波等总结历代名方中细辛常用的配伍组合规律发现“相须”、“相使”,相辅相成,是细辛主要的配伍组合规律,如细辛配伍附子、麻黄、川芎、人参等。寒热共用,散敛并施,相反相成,是细辛特殊的配伍组合规律,如细辛配伍五味子、石膏、黄连等,并认为除相畏相杀外,相须相使的配伍亦可减毒增效,实验研究证明细辛的LD50为37.g/kg,细辛附子相配LD50为43.g/kg,细辛白芍相配最大耐受量为g/kg,是临床用量的倍。细辛与附子、白芍配伍均可减轻毒性。故《本草新编》曰:“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可独用。多用则气耗而痛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张丽君等通过考古鉴今和实践验证,认为复方细辛不仅可以过钱,必要时还可剂量偏大或超大剂量,只要辨证准确,不但能挽狂澜于即倒,亦能起沉疴于俄顷。

注意剂型用法,

汤剂久煎过钱无害

《神农本草经》言:“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可见中药药性及毒性的发挥,与剂型用法关系密切。吴鞠通于《医医病书》中言:“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汪讱庵《本草备要》中又将‘单用末’三字删去,直谓之不可过一钱??其不通乃如此。”可见“细辛不过钱”系指散剂而言,如入汤剂久煎则可过钱无害。考仲景方中用细辛多为入水久煎,小青龙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皆为“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煮取三升”,当归四逆汤为“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射干麻黄汤为“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煮取三升”,均耗水五升。今人刘贵仁指出,用细辛内服必久煎,禁用粉末冲服以防中毒,临证中凡用细辛30g以上者,每剂中药水煎两次,每次40min。陶御风指出:“大剂量细辛入汤剂,宜先煎30~60min为好”。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细辛中有毒成分黄樟醚,在汤剂中煎煮30min,因挥发而仅有原药材的2%,使浓度不足产生毒性。且黄樟醚比其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容易挥发,故细辛以较大剂量入煎剂不但是安全的,也是有效的。

正如王瑞恒所言,是否会发生细辛中毒,服用散剂超量才是关键问题。如单服细辛丸散剂,每次细辛含量超过3克,就有中毒危险。如服用煎剂,其有毒成分挥发油在煎煮过程中蒸发掉,用量即便很大也不会中毒。王氏还着重指出,高压煎药机煎药多数不放气,药物的挥发成分不能蒸发掉,如用之代煎,细辛用量也不可过钱,不然会造成重大事故。

古人言细辛“单用末”不可过钱,“亦止可共用而不可独用”,今人通过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研究已证明,细辛有毒,入丸散剂用量不可过钱,如在辨证无误、配伍合理、入汤剂久煎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超量使用。清代名医陈修园叹息道:“近医惑于细辛用不过钱之邪说,宗亦难以力挽之”。今人何如?

本文来源:《陕西中医》9年第30卷第3期,作者:赵书峰。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浏览往期内容,请按以下步骤操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xz/14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