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皮(《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的根皮。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春、秋二季采挖根部,洗净,除去细根及外表糙皮,抽去木心,剥取根皮,晒干。药材性状:有羊膻气,味微苦,以卷筒状、无木心、皮厚、块大者为佳。生用。

白鲜皮又名白膻、白羊鲜(陶弘景),地羊鲜(《图经本草》),金雀儿椒(《日华子本草》)。陶弘景言:“俗呼为白羊鲜。气息正似羊膻,故又名白膻。”李时珍《本草纲目》云:“鲜者,羊之气也。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其子累累如椒,故有诸名。”

白鲜皮,《神农本草经》言其“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陶弘景《名医别录》言:“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唐代郵权《药性论》言:“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初步概括了白鲜皮的功用。《兵部手集方》新增其用,谓能“疗肺嗽”。《日华子本草》言:“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疫,头痛眼疼。”明代李中立《本草原始》言:“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详列、了具体病证,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范围。李时珍认为历代论述白鲜皮的应用范围较为狭窄,故在《本草纲目》中云:“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只施之疮科,浅矣。”缪希雍《本草经疏》云:“白鲜皮……苦能泻热,寒能除热,故主头风有火证。性寒而燥,能除湿热,故主五疸”,提出本品亦治黄疸。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云:“白鲜皮味苦与咸,性寒无毒。……此苦泄寒咸之味,以为开关通窍。俾水行热除,风息而症自克平。奈世不察,猥以此为疮疡之外用,其亦未达主治之意耳。然此止可施于脾胃坚实之人,若使素属虚寒,切勿妄用。”李时珍及缪希雍、黄宫绣之说,着重论述了白鲜皮疮疡以外病证的应用,并提出了使用注意。近人张山雷说:“白鲜皮味苦气寒,为胜湿除热之品。而其根蔓衍,入土深远,故又能宣通肢节经络,内达脏腑骨节,外行肌肉皮肤。上清头目之风热,中泄脾胃之湿热,又能利机关,宣泄痹著。而燥湿清热,外达皮毛肌肉湿热之毒,特其余事。惟诸痛痒疮,服之亦大有捷效”。现代人们普遍认为白鲜皮具有祛风燥湿,清热解毒之功,广泛应用于风热疮毒、疥癣湿疮、皮肤瘙痒,以及风湿搏痛、湿热黄疸之证,具有较好效果。

苦,寒。主归脾、胃、膀胱经。

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一、湿疮湿疹,皮肤瘙痒

白鲜皮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之功,广泛应用于湿热所致湿疮湿疹,皮肤溃烂,脓水淋漓,皮肤瘙痒等症。如《肘后备急方》以白鲜皮煮服一升,治鼠瘘已有核,脓血出者。《太平圣惠方》白鲜皮散,白鲜皮半两,川升麻半两,黄芩半两,玄参半两,麦冬1两(去心,焙),栀子仁半两,赤芍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等为粗散。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治疗热病,毒气不散,遍身生热毒疮。《圣济总录》白鲜皮散,以白鲜皮配伍防风、黄芩、沙参、知母等,用治肺脏风热,毒气上攻皮肤的瘙痒、烦躁。《中国药学大辞典》治足弱顽痹,去下部湿热,用白鲜皮配伍牛膝、石斛、薏苡仁、黄柏、苍术等同用。现代临床治湿疹用复方白鲜皮乳膏(白鲜皮g,蛇床子g,地肤子g,苦参g,百部g,防风50g,冰片5g)涂搽患处,每天2~3次,1周为1个疗程,连续用药4周。治疗50例,总有效率为95%[中国实用医药,,3(11):90]。

二、黄疸

白鲜皮有清热燥湿之功,广泛应用于“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药性论》)。治黄疸,以白鲜皮、茵陈蒿,水煎服,即《沈氏尊生书》白鲜皮汤。又如《圣济总录》白鲜皮散,白鲜皮2两,黄连1两半(去须),土瓜根1两半,芍药1两半,大青1两半,栀子仁1两半,茵陈蒿1两半,瓜蒌根1两半,柴胡(去苗)1两半,芒硝3两半(研入),贝珠30枚(烧赤,研入),黄芩(去黑心)1两,大黄3两。上为散,每服3钱匕,煎茅根汁调下,空腹顿服。治诸黄。症见皮肉如金色,小便赤黑,口干烦渴。

此外,白鲜皮具祛风之功,历来虽用之较少,然亦具良效。《小品方》以白鲜皮90g,以水煮分服。耐酒者可加酒、水等份煮之,治产后中风,虚人不可服他药者。即一物白鲜汤。

5~10g。外用适量。

脾胃虚寒者禁用。

一、化学成分

白鲜皮含生物碱类,如白鲜碱、白鲜明碱、茵芋碱,柠檬苦素、榉酮等萜类,补骨脂素、花椒毒素等香豆素类,以及槲皮素、异槲皮素等黄酮类成分。还含甾醇、皂苷等。

二、药理作用

白鲜皮水提物能抑制2,4-二硝基氯苯所致的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而具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体外研究发现能抗致病菌和真菌。非极性溶剂提取物和挥发油具有抗癌活性。体外试验证明该药对肝癌细胞有直接杀死作用,使癌细胞变性坏死。水提取物对免疫性肝损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三、临床新用

1.治疗小儿口腔溃疡取白鲜皮30g,丁香18g,地肤子15g,大黄12g,绿豆10g。将上述5味中草药烘干,研碾成细粉末,过目筛,装瓶密封瓶盖备用。取药粉12g左右,用米醋调成糊状。搽小儿足掌心前的涌泉穴,按热为度,再涂上调好的白鲜皮丁香糊,厚约4mm,上盖无毒保鲜膜,用敷料固定药糊,每晚1次,次晨取下,一般连用4~7日即可治愈。治疗46例口腔溃疡的小儿,总有效率为97.8%[中国民间疗法,,18(4):19]。

2.治疗脂溢性皮炎以白鲜皮15g,鲜生地30g,高粱酒ml,浸泡5日制成白鲜皮酊,外涂患处[中医皮肤病学简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2]。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的中医院
白驳风在哪看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pz/9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