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C12

这一条是辨证寒热的真假,涉及到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要通过现象看清本质,这样才不会被病的现象所迷惑,作出正确的诊断。

这一条和病发阴阳要联系起来看。.病人身大热.,就是已病之人身上热得很厉害,是说病象。我们不能单凭一个现象就说这个病是阳证,是病发于阳。.反欲得近衣者.,是说病情。.反.字用得很好,就是说这个人既然身大热了,应当恶热喜凉,却相反地出现.欲得近衣者.,反映出了阳虚的真情。病人的喜恶往往能反映出本质的东西。因此,张仲景认为这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骨髓.是说人体之里。.寒在骨髓.也可以说是少阴的寒盛,此时阳气被强大的寒邪格拒、排斥,浮露于体表,就会出现身大热。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格阳。因为这种大热由阳虚所致,所以.反欲得近衣者.,出现喜热喜温的真实情况。当然,这些症状只是张仲景举出的例子,临床上所见的阴盛格阳症状还有脉大无根、面红如妆、烦渴而不欲饮水等等。同样的道理,.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就是阳盛格阴了。阳盛于内,格阴于外,病象是.身大寒.,病情是.反不欲近衣.。其成因是.热在骨髓也.,阳热太盛,格阴于外。

后世一些医学家对于这一条还提出了治疗的方案,针对.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这样的格阳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针对.热在骨髓,寒在皮肤.这样的格阴证,治疗用白虎汤。

这一条体现了中医辨证的抓要点,不能单凭现象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关于格阴格阳的问题,以后在少阴篇、厥阴篇还要讲。

原文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C13

桂枝汤方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籍粥之功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这一条讲太阳中风的治疗方法、病理变化,并补充了证候,要和第C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合在一起来看。

太阳病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阳.是指浮取,.阴.是指沉取。太阳中风是风邪伤于卫,所以脉见浮脉,是阳浮。营阴不足,所以沉取脉就是迟缓无力的,是阴弱。.阳浮而阴弱.是太阳中风脉浮缓的一个具体描写。.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两个.自.字说明中风的发热和汗出都比较快,和伤寒的阳气闭郁以后发热不同。.阳浮.就是卫受邪,风阳并于卫阳,所以发热很快。卫强,卫有风邪而强,营阴得不到卫的保护而外越,加上风阳之邪的开泄,所以在发热的同时自己就出汗。从描述中又反映出太阳中风的发热、汗出是有次第先后之分的。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是微恶风寒的互辞,不要割裂开来体会。太阳中风发热汗出以后,毛窍开泄,会出现微恶风寒。.啬啬.指怯冷貌,是对恶寒的形容。.淅淅.是形容恶风的程度就像冷水浇身一样。.翕翕发热.,卫阳被风邪所伤,虽然发热快,但是热在表,不是蒸蒸发热,而是像穿衣盖被过厚所捂出来的发热,所以叫翕翕发热。.鼻鸣干呕.,风邪上行,影响肺胃,肺气不利就会.鼻鸣.,胃气上逆就会.干呕.。

针对这种病情,应该用.桂枝汤主之.。.主之.的意思就是审证无疑,方证吻合,可以放手用之。桂枝汤由五味药组成,包括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其中,甘草要炙、生姜要切、大枣要擘;桂枝和白芍的剂量必须是相等的。

煎服方法很有讲究。.上五味,口父咀.,在赵本中口父咀后有.三味.两字,比较合理。也就是说,生姜要切,大枣要擘,口父咀的只有三味,就是桂枝、芍药、甘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zhézhé,也有念zhízhí的),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服用桂枝汤,总的精神要抓住两点:其一,服桂枝汤一定要发汗,不出汗就达不到解肌祛风的治疗目的。.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总之,一定要出汗。其二,对于汗出的程度有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就是遍身和润如有汗貌。.遍身漐漐.,就是在出汗以前,遍身很温很润,像是要出汗的样子。然后,汗出的特点是.微似有汗.,.似.字当继续讲,汗要微微地、连续地周身都出来。不能把汗出到像.如水流漓.的程度,否则就.病必不除.,那个病好不了。

与麻黄汤较为单一的辛温发汗法不同,桂枝汤是以桂枝配芍药,芍药是酸敛之品,因此它的发汗力量很微弱。如果想发出汗来,在服用桂枝汤的同时还要给予它一些条件:.服已须臾.,.须臾.就是不久的时间,.啜热稀粥.,.啜.就是大口而喝,热粥能振奋胃气,.以助药力.,帮助桂枝汤发汗。然后,.温覆令一时许.,.温覆.就是保暖,.一时许.就是两个小时,等着发汗。通过喝热稀粥,盖上被子温覆避风,才能.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以上就是桂枝汤的汗法。

同时,服完桂枝汤后有的时候出汗,有的时候就不出汗,要.周时观之,一日一夜服.,.周时.就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白天可以服,晚上也可以服,务必要出汗。服这个方子还要忌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就是对胃气有损伤的食物都不能吃。桂枝汤是辛甘温的方子,鼓舞胃气,喝热稀粥帮助出汗,如果又吃生冷、粘滑、奶酪,那就会影响胃阳之气,也就会影响桂枝汤的效果。

下面看一下桂枝汤的组方特点。桂枝配生姜,都是辛味药,发汗解肌,能解卫分之邪。芍药配大枣,芍药味酸,有养营的作用,大枣味甘,有养津液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说大枣.气味甘平无毒……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可以看出大枣有补津液的作用。为什么十枣汤用大戟、芫花、甘遂峻泻水邪之后要用十个大枣?因为大枣不但有健脾的作用,还有补津液的作用。大枣在这里可以加强芍药固护营阴的作用。太阳病中风的病机是卫强而营弱,卫分强,故用桂枝生姜以发之;营分弱,故用芍药大枣以补之。甘草能调和阴阳,与桂枝生姜相合,辛甘发散卫阳;与芍药大枣相合,酸甘化生营阴。同时,甘草还有一些补中益气的作用,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同时,桂枝汤中的五味药都是生活中所用的调料,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健胃作用。

桂枝汤在外就能够调和营卫,在内能调和气血、调和脾胃,归根到底是能调和阴阳。小建中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之上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治疗虚劳腹痛。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就是因为桂枝汤有调和脾胃、调和气血的作用。《金匮要略》中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龙骨、牡蛎而成,治疗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心肾不能交通。以桂枝汤为基础方,就是因为桂枝汤有交通心肾,调和阴阳的作用。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张方子,所以柯韵伯就说桂枝汤为群方之冠。我个人体会,桂枝汤这个方子能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调和阴阳,治疗范围广泛。这部书叫《伤寒杂病论》,桂枝汤既治伤寒,又治杂病,兼而有之,因此张仲景把桂枝汤列为第一张方子。无论是什么病,作为治疗也不外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桂枝汤就有滋阴和阳,调和阴阳的作用,可以体现张仲景治疗诸病的指导思想。

桂枝汤的发汗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发汗以止汗。在发汗的同时能起到止汗的作用。太阳中风本身就有汗出,是卫强营弱所致,服了桂枝汤以后温覆啜粥,随着汗出就把卫分之邪解除了,使营卫调和了,在发汗的同时就有敛营止汗的作用。其二,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桂枝汤外能解肌祛风,内能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而调和阴阳,外感也好,内伤也好,以及气血营卫不和等病,都可以用这个方子进行治疗。

通过加减法,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桂枝汤治疗范围的广泛性。桂枝汤的加味方,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新加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的减味方,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汤,不只是治太阳病中风,而是适用范围很广。

原文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C14

第C14条的描述和第C13条类似,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扩大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第C13条的桂枝汤证开头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治疗的只是太阳中风。这一条是.太阳病.,太阳病就是表病,并没说是中风、伤寒还是其他。因此,凡是太阳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其他病也好,如果出现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可以用桂枝汤主之。这样来看,桂枝汤就不局限于太阳中风一证,它就有广泛的意义了。

邪气伤人是很复杂的,随着人体状态的变化,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如果完全用风、寒这两法来衡量表证是不足的,也是不符合客观病理变化的。因此,在中风、伤寒以外另立一条,就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我们就可以给他用桂枝汤。汗出、恶风是什么?这是主证。桂枝汤的主证已经出现了,无疑就是表虚的营卫不和证,就可以用桂枝汤。

下面我举一个用桂枝汤治疗发热、汗出、恶风的例子。有一次,我看一个老年人,浑身出很严重的荨麻疹,越到夜晚痒得越厉害,睡不好觉。虽然是个小病,上了年纪的人了,也是影响健康的。找过很多大夫,凉血、清热、疏风、解湿毒的方子都服过,白鲜皮、地肤子、苦参、荆芥、防风也都用过,就是不好。我一看,他的脉浮而缓,就问他:.你这个疹子除了浑身痒,还有没有其他的病证啊?.他说:.我怕风,有时候还发热,发热的时候就出汗,出汗的时候就怕风。.这就和桂枝汤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主证吻合了,所以我毅然开了桂枝汤的原方,并嘱咐他吃药以后喝点儿热粥,盖上被子出点儿汗。果然,他吃药以后汗出了,疹子就退了,后来就掉疹子的皮屑,病就好了。从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出抓主证的重要性。柯韵伯很有经验,他说疟疾、下利,只要出现太阳病的发热、汗出、恶风,用桂枝汤效果很好。

原文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C15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鼓应桴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这一条是介绍太阳中风兼证之一的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中风的病机是风邪伤了太阳之经,本证有头项强痛。如果邪气在太阳经由项及背,出现项背强几几,就比头项强痛要严重了。这个.几几.的.几.啊,没有钩,有钩就念几几(jǐjǐ)了。什么叫.几几.?.几几.是一个形容词,形容项背拘紧、强急,活动不能自如的症状。古人认为幼鸟的羽毛不丰,要飞而飞不起来,就会脖子向前引,这种现象就叫.几几.。还有一种鸟叫凫,就是现在所说的水凫,其名称当中就有.几.的意思,这种鸟在水里不论怎么游,脖子都不动,既不左顾也不右盼。

太阳经的受邪部位从头项延长到了后背。由于太阳经脉的运输不利,就出现了项背强几几的症状,脊背和头部的、项部的活动受到了限制。出现这些症状,一般都有寒邪为患,寒性收引,发生项背强急的同时应该无汗,但是还有汗出恶风的症状,所以加个.反.字,说明这是风邪而非寒邪伤了太阳的经络,肌腠不舒。

针对这种病情,应该用.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因为有汗出、恶风的主证,所以用桂枝汤解肌祛风;因为有项背强几几,所以加葛根解表舒经。.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合现在的大约12g。具体而言,在桂枝汤中加入葛根有三种作用:第一,葛根也有解肌祛风的作用,能辅助桂枝汤解表;第二,葛根能疏通经脉的凝滞,主治项背强几几;第三,葛根能生津液,有滋润经脉、缓解拘急的作用,使津液上潮。

举一个我应用葛根的例子。我以前到门头沟带领学生实习,看过一个女性患者,嘴张不开了,吃东西就很困难,只能吃稀的食物,医院确诊为颞颌关节炎。

我一看,她有些口渴、心烦,脉弦长,稍微偏浮。根据中医辨证,病位是在足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夹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正是颊车的位臵。因此,我用了六钱葛根以疏通经脉,半两石膏以清气分热,又加了三四味其他的药。吃了三付,嘴能张开了,也能吃一些东西了。吃了六付,完全好了,吃东西一点儿不受障碍了。

另外,《伤寒论》记载本方有麻黄,据宋朝林亿等人的校订,认为有麻黄是错误的。因为有汗出,就不能用麻黄。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原文

1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C16

这一条是讲太阳病误下后,应根据正气抗邪的能力及表证存在与否来决定治法。.太阳病.就是表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都应当发汗,而不应该泻下。.下之后.,出现.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从文意来看,.其气.是指太阳之气,.上冲.则是和内陷做对比的。《伤寒论》里有的时候讲内陷,有的时候讲上冲。例如,太阳病篇里有这样一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这是太阳之邪内陷变成结胸了。当然,太阳病误下以后阳气内陷的,也可以变成其他的病。

太阳之气为什么会上冲?这和太阳的生理特点有关系,太阳之气来自于下焦,和邪气斗争于表是由内向外的,所以会出现.其气上冲.。邪客于表,太阳之气还能上冲,说明其气还能和邪气斗争。《伤寒论》中关于气上冲的描述还有几处,都有具体的部位。例如,苓桂术甘汤证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桂枝加桂汤证是.从少腹气上冲心者.;瓜蒂散证是.气上冲咽喉.。但是,惟独这一条没说出具体的部位,意在言外,这个气上冲是说明邪气在表,没有内陷成为结胸。太阳之气是主表的,所以太阳之气上冲不会上冲于胸、心、咽喉,或其他部位,而是气行于表。就意味着表邪还没内陷,正邪斗争还是在体表。也有个别的医家认为,所谓的.其气上冲.是强调太阳病除了有脉浮、恶寒、发热等表证外,还有头项强痛的经证。因此,虽然是误下了,阳气没有内陷,表还是没解,故还可以发汗。太阳病下之后,中风也好,伤寒也好,邪气虽然没有内陷,正气不能不受一番挫折,这时候给他发汗就不要用麻黄汤了,.可与桂枝汤.。

《伤寒论》用方的提法不同,有.主之.,有.宜.,有.可与.,意义也就不同。.主之.是临证决定的意思,也就是非此方不可。.宜.和.主之.较为接近,是应该的意思。.可与.和.主之.、.宜.就大不相同了,是设法预变的意思,带有一定商榷的口吻。.可与桂枝汤.就带有一定的商榷口吻。.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倘若没有上冲的症状,那就意味着表证已罢,而另有新的问题,就不可服柱枝汤了。那么,出现了什么问题了呢?内容就在下一条。

原文

16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C17

这一条指出了治疗坏病的原则。.太阳病三日.,对于这个时间不要太机械。在这段时间里,已经用过汗法,或者吐法,或者下法,或者温针之法,.仍不解者.,虽然太阳病已解,但其他的病发生了,所以说这个病仍然不解。.此为坏病.,这时候不论出现什么样的证候,都可以叫做坏病。什么叫做坏病?就是说它的正证已经治坏了。正证就是太阳表证,坏了就是已经不存在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误治都会形成坏痴。上一条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虽然也是误治,但还没治坏,太阳之气还能行于体表与邪气作斗争,所以还可以用桂枝汤。

第C17条紧接着第C16条而言。如果正证已经不存在,而另有其他的证候出现,那么.桂枝不中与之也.,也就是说.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那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和善后呢?张仲景提出了一个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误治以后所出现的坏病有实有虚,有寒有热,有气分有血分,所以只能提出一个原则。

.观其脉证.的.观.字很重要,就是观察、审视。

只有很仔细地、很谨慎地来审查他的脉和证候,才能.知犯何逆.,知道是犯了哪种错误,,出现了哪些问题,然后.随证治之.。.随.,随顺之意。随顺客观证候的需要,怡如其分地进行治疗。

《伤寒论》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讲误治后坏病的。因此,这一条的指导意义自不必说了。

原文

16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C18

这一条和下面的第C19条、第C20条,都是说桂枝汤的禁忌证。在提出桂枝汤适应证的同时,又提出桂枝汤的禁忌证,以及误用后的情况,这样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不犯治疗上的错误。

这一条是说太阳伤寒证表实无汗是桂枝汤的禁忌证。

.桂枝本为解肌.,显示桂枝汤和麻黄汤发汗意义的不同点。.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是麻黄汤证,而桂枝汤中有滋补收敛之品,发汗力量很小,只能解肌而已。如果误用桂枝汤,汗更出不来,就会出现不汗出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是叮咛之语。.识.念智(zhì),知道、记住之意。也就是说,临床医生必须牢记于心,不可忽视,否则就会犯错误。另外,关于.常须识此.的.常.字,有的医家认为是.当.字。

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都是太阳表证,有一定共性,稍微一疏忽,就很容易犯错,所以张仲景格外强调。

原文

17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C19

酒客.就是嗜酒之人。关于.酒客病.,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的注家认为这一条是解释桂枝汤证的,就是说酒客患了太阳中风,在应用桂枝汤的时候,就要考虑酒客的特点,他们的中焦往往有羁留的湿热。从望诊上看,往往会见到鼻头红、舌体胖、有瘀点或瘀斑、舌苔黄腻。由于甘味药助湿生热,有人认为在酒客应用桂枝汤的时候,应该把甘味的甘草、大枣去掉,加上葛花、枳棋子等清利酒邪的药。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甘味药对于湿热是有害的。

有的注家认为这一条的.酒客病.并不是太阳中风病。

酒客病是长期饮酒所致的疾病,在证候上类似桂枝汤证,会见到发热、恶风、干呕,病机是胃腑湿热导致了营卫之气运行的不利。既然酒客病不是太阳中风病,如果用桂枝汤就是错误的。由于酒客胃腑湿热,不仅不能用甘味的甘草、大枣,还不能用辛温的桂枝、生姜。《医宗金鉴》就持这一观点。

相比而言,持前一种观点的较多。因为这两种情况在临床上都能见到,所以上述两种意见都是可取的。

原文

19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C21

如果有人吃了桂枝汤出现呕吐,可能以后会吐脓血。

这是什么病?患者也许患有内痈,或为肺痈,或为胃痈。内痈之人气血不利,营卫不和,会出现类似伤寒桂枝汤证的恶寒发热证候,如果误用了桂枝汤,就会助热而加重内痈,出现吐脓吐血。

总结以上几条,桂枝汤的禁忌证包括:表实的不能用桂枝汤;酒客病有湿热的不能用桂枝汤;内里有痈脓的不能用桂枝汤;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不上冲的不能用桂枝汤;某些坏病不能用桂枝汤。从临床来看,凡是有里热的,不论是肺热、胃热,、肝热,或是有内湿的,桂枝汤都不能用。当然,以上几条只是示例,推广开来,不仅限于此,如温病、风温也都不能用桂枝汤。

原文

18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下后微喘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厚朴二两杏五十此法微茫未有涯

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这一条是介绍太阳中风兼证之一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喘家.就是素有气喘病之人。如果喘家又患了太阳中风,就是新病里又有旧病了。这种情况在临床还是比较多见的。气喘的患者本有肺气不利,肌表容易受邪。一旦患了太阳中风,又会加剧气喘。出现这种情况,在用桂枝汤解决太阳中风的同时,如果用厚朴、杏子(杏仁)平肺定喘更.佳.。.佳.字还包含一层意思,就是用厚朴、杏子只是对症疗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喘病。

临床上治喘有两个常用方,一个就是麻杏甘膏汤,现在用得较多,另一个就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应用得不太普遍。临床上经常有误用麻杏甘膏汤治疗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之喘的情况。蒲辅周老大夫在其医案中记载有一例,他诊治过一个孩子,就是风邪作喘误用了麻杏甘膏汤,结果服药后高烧不退、大便腹泻,后来请蒲老去了,先用的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接着用射干麻黄汤,就把这个病治好了。这个医案很说明问题。

原文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C22

桂枝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这一条是讲过汗伤阳而表未解的证治。太阳病本来是应该发汗的,但如果发汗太过,出现.遂漏不止.,也是误治。.漏.,就是不可控制地出汗。中医把这种汗称为漏汗。卫气有司开合的功能,控制腠理、玄府的开合。如果卫阳之气不能合了,就会出现漏汗。关于本条漏汗的原因,一些注家认为是太阳中风证误服了麻黄汤。因此,本条和第C18条的.桂枝本为解肌.是互相对照的。桂枝汤证误服了麻黄汤,就是虚其虚,因为原来就有汗,还用峻烈的麻黄汤发汗,卫气就更虚了,营气也更弱了,所以汗出就遂漏不止。

桂枝汤证误服了麻黄汤,阳不摄阴,卫不固表,就会汗漏不止。根据桂枝汤的煎服法来看,表证也没解决,汗越出的多,它反倒没解决,正应了桂枝汤后所说的.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由于汗漏不止,卫阳受损,加之风邪又未解,因此恶风就比没出汗以前更重了。

.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由于汗发的太多了,既伤阳又伤阴,作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的膀胱所藏的津液也少了,气也冷了,就会小便困难;.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既有阳气虚,又有津液少,肌肉、筋脉失于温煦濡养,就会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这个病的主要矛盾在.汗漏不止.,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并加入辛温大热、能补少阴元阳的附子,加强扶阳温经固表的作用,使汗先止住。阳气能够固密津液了,汗不出来了,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自然也就解决了。这一条体现了张仲景治病抓主要矛盾的特点。虽然患者也有阴液不足,但只要阳气固密了,阴液借助于饮食水谷自然而然也就可以化生了,就可以补充上来了,就会.得小便利,必自愈.。

需要强调的是,表阳虚的漏汗非用附子不可。虚证的出汗既有因于气虚,也有因于阳虚的。针对气虚的出汗,可以用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或保元汤解决。针对肺气虚的出汗,还可以用黄芪止汗。针对阳虚的汗漏不止,属于太阳的卫阳之气不能固密津液,用黄芪、小麦、龙骨、牡蛎之类都是无效的,非用附子不可,因为漏汗已经有了亡阳的苗头。

我有一个同事的家属就是自汗证,由于汗出得很多,人很虚弱,还容易感冒。我这位同事一看是虚证,用了黄芪、党参之类的补气补血的药,甚至黄芪用到了一两,问题就是解决不了。后来,我给开了桂枝加附子汤,汗就不出了。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长按







































白灵片价格
寻常型白癜风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pz/8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