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箭头草、羊角子、独行虎、米布袋)

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我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田间、荒地、山坡草丛、林缘或灌木丛中。喜温暖或凉爽气候,忌涝,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粘壤土最宜生长。味苦、辛,性寒。归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临床用名为紫花地丁。

《本草纲目》:苦辛寒,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滇南本草》:紫花地丁,味苦,性寒。破血,解诸疮毒。攻痈疽肿毒。治疥癞癣疮,九种痔疮。消肿。(单方)治小儿走马牙疳,溃烂腥臭,用∶紫花地丁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为末,搽溃烂处愈。

紫花地丁,即丁蒿,一名地丁。今处处有,苗覆地,有五色,紫花者多用入药。气味苦、辛,性寒。无毒。破血。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痔漏,疔肿瘰瘤,无名肿毒恶疮,服之,点无灰酒下。

《本草乘雅半偈》:

苦辛寒,无毒。

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无名肿毒,恶疮。

曰∶处处有之,寿州者为胜。春生苗,叶似柳而微细。夏月开花紫色,结实成角。出平地者成茎,生沟壑者作蔓。又一种生篱落间者,叶如木樨花叶,花如铃铎下垂,小而色白,今人称作白花地丁,与紫花并用,功力乖戾,不可不辨。

曰∶疔为干火,地在气中,顺承天施而成物者,地也。故主形骸地属,失承天施,为痈,为疔,为瘰,为。使之仍顺乎天施,而畅于四肢,美之至者也。

《本草易读》:俗云苦丁茶是也。苦,辛,寒,无毒。治一切痈疽瘰恶疮。处处有之。二三月生,多布麦田中。叶似柳而微细,开紫花,结小角。

《本草备要》:泻热,解毒。辛、苦而寒。治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叶如柳而细,夏开紫花,结角,生平地者起茎,生沟壑者起蔓。

《本经逢原》:治疔肿恶疮,兼疗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其花紫者茎白,白者茎紫,故可通治疔肿。但漫肿无头,不赤不肿者禁用,以其性寒,不利阴疽也。

《本草从新》:泻热解毒。辛苦而寒。治痈疽发背。疔疮瘰。无名肿毒。叶似柳而细。夏开紫花、结角。生平地者起茎。生沟壑者起蔓。(乾坤秘药、治稻芒粘咽不得出、地丁草嚼咽下。)

《得配本草》:辛、苦、寒。治有名痈疽,无名肿毒,兼治乳疖痘疔。

《本草便读》:泻疔疮之毒壅。味苦性寒。入包络与肝经。通营破血。(紫花地丁即地丁草之茎。色紫而开紫花者。故性味主治与蒲公英相同。惟此能入手足厥阴血分。行瘀活血为略异。

故紫花地丁治疔疮毒壅为胜也。)

《本草撮要》:味辛苦。入足阳明经。功专治乳疖痘疔。与黄花地丁相同。

《玉楸药解》:味苦,辛,微寒,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消肿毒,疗疮疥。地丁行经泻火,散肿消毒,治痈疽瘰疬,疔毒恶疮。敷食皆佳。紫花地丁,更胜白花者,亦名蒲公英。蒲公英黄花,非白花。

《饮片新参》:

形色:叶青灰,梗黄。

性味:咸凉滑。

功能:治热毒疔疮,消痈肿。

分量:一钱半至三钱。

用法:生用。

禁忌:阴疽,及寒症者忌用。

《中药大辞典》

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犁头草;豆科植物米口袋、小米口袋或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的带根全草。

1.紫花地丁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煎剂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醇提物和水提物还能杀钩端螺旋体作用;其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

2.紫花地丁有抗内毒素作用。

3.紫花地丁有清热、消肿和消炎作用,还有抗蛇毒作用。

(整理/颜昕宇)

(校对/小k)

▼点击查看药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pz/14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