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三月茵陈四月蒿”

大家以前听过茵陈吗

可能大家对茵陈有些陌生

那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叭

茵陈

这就是我所说的茵陈啦。

茵陈蒿又叫因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幼苗多卷曲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像蒙了灰尘一样。

茵陈的处方用名有:茵陈、茵陈蒿,棉茵陈。

1来源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或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Thumb.的地上部分。产于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春、秋二季采收。其中,春季采者习称“绵茵陈”,秋季采收者习称“花茵陈”。

2主要药性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茵陈气平微寒,禀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3基本功效

”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神农本草经》)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关于茵陈的小故事

”华佗三试青蔷草“

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人亦消瘦了。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

华佗见了病人得的是黄疸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都还没有找到治这种病的办法,我也无能为力啊”!

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料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而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个病是那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习去”

那人回答说:“我没有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

华佗不信:“那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吧?”“药也没有吃过”。“这就怪了!““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

“这就对啦!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吃的是什么草啊?”

“我也说不清楚。”“你领我看看去。”“好吧。”

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

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疸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

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疸病人下药治病。但连试用了几次,病人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华佗还以为先前的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叮问:“你真的吃青蒿吃好的?”“没错。”华佗想了想又问:“你吃的是儿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

“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里的青蒿有药力。”

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让患黄疸病的人吃。这回可真灵!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黄疸病了。

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二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疸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治黄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又叫“茵陈蒿”。

不难发现

其实茵陈最主要的功效

已经从小故事中充分体现出来了

临床应用

本品苦寒,能“利水道而泻湿淫,消瘀热而退黄疸”(《长沙药解》)。“为治湿病黄疸之要药”(《本草便读》)。无论湿热郁蒸之阳黄,或寒湿郁滞之阴黄,“总以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症之阴阳也”(《本草通玄》)。因其苦寒,以清利湿热见长,故以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最宜。常与栀子、大黄为伍,如茵陈蒿汤(《伤寒论》)。若治阴黄,多与附子、干姜等同用,如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此外,本品“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湿热痒瘙,及足胫跗肿,湿疮流水,并皆治之”(《(本草正义》)。可单味煎汤外洗,或与黄柏、苦参、地肤子等同用。本品清热利湿,亦可用于湿温或暑湿。

临证备要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经典配伍

经典配伍:(1)加栀子、黄柏——湿热黄疸.(2)加干姜、白术——寒湿黄疸(3)加滑石、连翘——湿温初起,身热肢酸、胸闷腹胀、尿赤便秘(4)加栀子、大黄——黄疸型肝炎属热毒者(5)加蒲公英、板蓝根——肝细胞性黄疸属热毒者(6)加栀子、大枣、甘草——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属肝热者(7)加龙胆草、大青叶、丹参一急性传染性肝炎属肝胆湿热者(8)加金钱草、郁金、金银花一胆道感染、胆石症属肝胆湿热者(9)加乌梅——胆道蛔虫病(10)加泽泻、葛根——高脂血症、冠心病(11)加板蓝根——预防和治疗流感冒

茵陈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谢谢大家的观看!

不要忘记点击一下下面的”赞“和“在看”嗷!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pz/1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