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笔记1
明清民国时期剂量 用药因地因时制宜 用药相恶制宜 服药寒热制宜 祛湿利水药中加入行气药(理气药、补气药)的原理 土茯苓,又名草禹余粮(现代课本舍“草”字,直接用“禹余粮”有误,古方中的禹余粮为矿物质药材,而非土茯苓)。根据李时珍载,土茯苓也有止泻的功效,其原因当在于土茯苓能健脾利湿。土茯苓忌茗茶。 泽泻,其补肾阴不足,泄虚火的功效较为卓艺异,配合知母、黄柏效果更佳奇特,这一点比较少人知道。 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瞿麦:有活血通经之功,可用于血热於阻之闭经或月经不调——以其形、性 萹蓄:有杀三虫之功 萆薢:为治疗膏淋之要药;其尚有祛风湿,舒经通络之功 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砂仁:用于脾胃虚寒之吐泻,可单独用研末吞服(如脾胃虚者,建议加入人参粉,以防砂仁消食过头而引起低血糖、低血压) 荔枝核:有类似双胍类降糖药的作用,并且能调节内、外源性血脂代谢絮乱。 吴茱萸:现代社会多处流行吴茱萸贴敷;吴茱萸大量服用可引起视力屏障、错觉,以其辛热燥火,又归入肝经。 佛手:佛手有疏肝理气、燥湿化痰之功 柿,当从“柹”查,“柹”音shì、fèi,此处当做shì读。 砂仁作用偏于中下焦;豆蔻作用偏于中上焦。 蒲公英:无内痈、外痈,皆可用,因其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兼能通经下乳,为治疗乳痈良药。 马齿苋 黄连:有降血糖、降血压作用,但长期服用偶见血色素和血细胞较少以及溶血性贫血现象。 黄柏:对乙肝表面抗体有抑制作用,并且有降血压、利胆、促进胰腺分泌以达到降血糖的作用。 青蒿:能通过胎盘屏障损失胎肝有核细胞,青蒿酯钠有明显的胚胎毒作用。 玄参: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作用。 古方中对白芍、赤芍未加区别,统称芍药,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实际应用稍加区别,以起到更好的疗效和方便抓药。 火麻仁:用量不宜过大,一次内服用60克以上,有时可致中毒。 巴豆泻下作用:巴豆辛大热,可用黄连苦寒折之。 川乌、草乌:有较强的下气止咳的作用,可用于寒咳镇咳、梅核气、胸中气满等。但是因其过于温燥,所以不适合过量使用,过量使用可致元阴枯竭而脱阳(乌头类药物浸酒容易中毒也在于此)。 蕲蛇,又名大白花蛇,具有透骨搜风的作用,能祛内、外风,为截风要药。 羌活:用量过头或是脾胃极度虚弱误用,易致呕吐。 七彩生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pz/12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百草全科之地肤子图文
- 下一篇文章: 图解VB酒米的详细制作步骤,制作简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