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中医药草观自然之美悟养生之道茵
白癜风影响力人物 http://www.zhuedu.net/ 识中医药草 观自然之美 悟养生之道 茵陈 茵陈甘菊不负渠 夏至 日间杂记 上半年总是繁忙季,论文、答辩、毕业、择业,真可谓一场大考,每每手忙脚乱应对之时,都有力不能及的无奈之感。与家人一起午饭时,不禁沉闷着,脸色透露着憔悴的蜡黄。 姐姐给我端了杯浓郁的菊花茶,随口点了道“凉拌茵陈”。“阴沉?这么配合我的菜啊!”我噗嗤乐了。凉拌茵陈上桌,乍一看像苦菊,颜色碧绿,叶片交错,缱绻着盘旋在一起。我尝了一口,植物的草香和清苦,糅杂着些许醋酸和蒜香,极清凉爽口。姐姐微笑着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清清肝,极当季的可不容易品到哦。”“哦!这么年轻的植物吗?!”据说,这得怪华佗先生,他给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过了些时日,病人竟自己好了,说是吃了一种三月生、绿茵茵的野草,华佗先生苦悟“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可能就是三月的蒿子有用吧”。 采茵陈要趁早。南宋洪舜俞说“酣槽紫姜之掌,淋醯茵陈之丝”。李时珍说“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作茵陈饼食之。”三月三,虽然依旧清嫩,叶子的背面就开始泛白,像蒙了薄薄的雾。茵陈又称绵茵陈,刚出土时小小的一团,鲜嫩汪汪,蒸糕、菜饼、蒸肉都被它染得绿绿的,而晒干后的茵陈,特别柔软,故得绵茵陈之称吧。 何为茵陈? [植物别名] 因尘,马先,茵蔯蒿,茵陈,因陈蒿,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臭蒿,安吕草,婆婆蒿,野兰蒿等。 [药物来源] 为菊科植物猪毛蒿或茵陈蒿的去根幼苗或地上部分。 [鉴别] 1.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全草。青蒿,味苦,微辛,性寒,归肝、胆经,功于清热,解暑,除蒸,截疟。 2.抱娘蒿,十字花科播娘蒿属植物,别称莪蒿、麦蒿、萝蒿、播娘蒿,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像针开黄绿色小花,叶嫩时可吃,据说《诗经.小雅》“菁菁者莪”的莪,即抱娘蒿。 [味性] 味微苦,微辛,性微寒。归肝、胆、脾、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主治黄疸尿少;湿疮瘙痒等症。 [配伍] 茵陈蒿很少有“对药”配伍。它苦能燥湿,寒有清热,苦泄下行,善渗泄而利小便,使脾胃肝胆湿热从小便排出体外,为治黄疸之要药。 1.湿热熏蒸,发为阳黄,身黄如橘子色,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配大黄、栀子等,清热利湿。 2.阳黄湿重于热,发热身困,脘痞恶心,苔白腻,配苍术、厚朴、白鲜皮等。 3.寒湿郁滞,发为阴黄,色黄晦暗,腹胀便溏,佐以附子、白术、干姜等温化寒湿。 4.胆囊疾患,每与柴胡、黄芩等同用。 5.湿疹、湿疮、瘙痒,可单用茵陈,或配以黄柏、苦参、土茯苓、地肤子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6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 [注意事项] 脾虚血亏而致的虚黄、萎黄禁服。 [《伤寒论》方组] 1.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食疗小方 取新鲜的茵陈嫩茎叶, 择洗干净后放入沸水,焯烫至断生后再挤干水,切段, 加入盐、糖、香油等调味料拌匀即成, 碧绿清香,甘甜爽口,有利湿退黄之功。 参考文献 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1 识中医药草 观自然之美 悟养生之道 编辑 李梦喆 审校 谢琪 北京公益医疗援助服务促进会宣传中心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pz/10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用药传奇之ldquo苦参r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