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药黄连治痢以之为君
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性寒,味苦。 归心经、脾经、胃经、肝经、胆经、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连属毛茛科植物,是味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被载入史册,列为“上品”。黄连是因其“根如连珠而色黄”得名,还有史料说,其“根株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连”,又因其“根黄、花黄、实黄,皆具土色”,所以才称之为黄连。由于黄连的产地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种:一为川连,又名味连、鸡爪连、光连,主产地为四川、湖北;二为雅连,又称峨嵋连、嘉定连,主产地在四川的洪雅、峨嵋;三为野黄连,又叫凤尾连,均属野生,产于四川峨嵋,洪雅,峨边,其产量极小,一般认为品质最优;四为云连,主产于云南的德钦、维西、碧江、腾冲。1.黄连之乡——石柱县 位于川鄂交界的四川盆地东部盆周山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栽培黄连(味连)历史悠久,是黄连的原始产区。早在清朝乾隆四十年(公元年)《石柱厅志》即有记载:“药味广产,黄连尤多,顾客往来,络绎不绝。”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年)《石柱补辑厅志》亦云:“黄连产量最多,性与雅连相捋。”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产量在10万斤上下,民国时期,最高产量为年的担。 建国后,党的中医政策促进了黄连的生产,黄连栽种面积由年的亩,发展到年的亩,产量由担提高到担。据统计,现有黄连种植、加工、销售企业25家,经营个体工商户家,全县拥有适宜种连面积70多万亩,常年保持在地黄连5.76万亩,年均栽培和采收黄连1.4万亩,产量吨以上,生产产值3.5亿元。。 独特的自然条件,使石柱黄连以枝肥肉厚,有效成分含量高,品质优良而享誉中外,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到日本、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早在清光绪年间,石柱黄连就已漂洋过海。据重庆海关统计:清光绪十年(公元年),石柱黄连出口量占主要川产药材出口量的第六位。而今,石柱县黄连种植规模和产量占全国的60%,是全国黄连生产的主要基地。因而石柱县当之无愧地被誉之为“黄连之乡”。2.“疗痢大善”说黄连 前秋抱腹疾,香连一服佳。 今秋腹疾同,香连乃为灾。 方知内患殊,不可一例该。 天机本活泼,刻舟求剑乖。 ——清·袁子才《服药有悟》 这首诗写的是痢疾,意指病家胡乱吃药,迷信套方,刻舟求剑,结果加重了病情。香连丸是黄连配伍木香以治湿热痢的良药,若因寒湿痢,则忌用之,临证不可不辨。黄连治痢,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明文记载,说黄连主“肠澼腹痛下痢”。古代医家苏恭在《唐本草》中论述黄连时还说:“黄连,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同是黄连,因产地有别,效用各有侧重,可见古代医家运用黄连经验之宝贵。所以,自古至今,人们均认为黄连乃治痢之上药,诸如香连丸、木香导滞丸,驻车丸、蒜连丸、戊己丸、葛根芩连汤、芍药汤、白头翁汤等等著名治痢方剂中,均用到黄连,诚如金元医学家刘完素所云:“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治痢以之为君。”古人使用黄连治痢的经验,也得到了今人的证实。据《中华医学杂志》、《中医杂志》、《武汉医学杂志》等几十家报刊杂志介绍,黄连治疗痢疾,疗效比较肯定,多在用药5~7天治愈。所用黄连剂量,轻者每日2-3克,多者每日8~12克,一般主张每日用量以6克为宜,儿童用量酌减。少数顽固性痢疾病人可另用2~3%黄连溶液进行保留灌肠,成人每次~毫升,每日1~2次。有人曾将黄连治痢与西药磺胺药物、氯霉素等作疗效比较,发现临床症状改善的速度,黄连组与之相等,而大便培养转阴时间,以黄连组为快。不少学者认为黄连不亚于其他几种治疗痢疾的西药,且不像磺胺类药、氯霉素等易有副作用。3.黄连四“惑” 黄连自古以来就有四种说法,一说“久服令人不忘”;二说“忌食猪肉”;三说“反从热化”;四说“久服长生”。事实是否如此?据《神农本草经》载,黄连“久服令人不忘”。明代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还解释说:“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清,清则明,故不忘。禅家习定多饮苦茗,亦此义尔。”认为黄连能清心火,心火清则神明而不忘。对此,颇不足信,正如明代医家李士材所云:“黄连大苦大寒,行隆冬肃杀之令,譬如圣世不废刑威,惟不得已而后敢用,若概施之,则暴虐甚而德意穷,民不堪命矣。”李士材说得不错,大苦大寒之品,岂能“久服”,久服必伤及脾胃之气,动摇后天之本,心火虽清,非但不能“令人不忘”,反而徒伤元气,事与愿违。服用黄连忌食猪肉之说,首见于唐代甄权《药性论》,其云:“恶白僵蚕,忌猪肉。”后人还说:“服此药至十两,不得食猪肉,若服至三年,一生不得食也。”古方有用黄连同羊肝为丸治目疾翳障青盲者,方后亦明言:“禁食猪肉,虽油汁亦勿入口。”针对此说,明代李时珍做了有力的驳斥,李氏指出:“道书曰服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而方家有猪肚黄连丸、猪脏黄连丸,岂忌肉而不忌脏腑乎?”讲得颇有道理,而今医生看病后也不遵循忌食猪肉之说了。古代医家王冰曾说:“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秦观与乔希圣论黄连书信云:“闻公以眼疾,饵黄连至十数两,犹不已,殆不可也。医经有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虽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已,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现也。岂可久服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以火救火,其可乎?”对此,当代四川名医龚志贤指出:“用黄连须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过则中下焦寒生,上热更甚。有人认为久服黄连,反从火化,这是错误的。”《神仙传》载:“封君达里穴公,并服黄连五十年,得仙。”明代吴宽《黄连诗》亦云:“阶下不堪嗅,野人?其根,根长节应九,苦节不可贞,服食可资寿,其功利于病……”查黄连在《神农本草经》中,虽列为“上品”,但在黄连条下,并未言及有“不老延年”之功。对此,李时珍认为:“本经、别录并无黄连久服长生之说,惟陶弘景言道方久服长生”,并进一步反驳道:“黄连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李氏还用事实做了批驳,“我明荆端王素多火病,医令服金花丸,乃芩连栀蘖四味,饵至数年,其火愈炽,遂至内障丧明。观此,则苦寒之药,不但使人不能长生,久则气增偏胜,速夭之由矣。陶氏道书久服长生之说,皆谬误也,误人最甚”。时至今日,再也未见有人以黄连当补品,“久服长生”这种说法不可轻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fb/13175.html
- 上一篇文章: 肺癌的病根,为什么不在肺
- 下一篇文章: 这种美丽的饰品还是治心慌失眠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