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用药浅总结附伤寒论桂枝汤第二百四
哪里的白癜风专科医院最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痹症用药浅总结 牛膝、秦艽、防风(风湿药之润剂) 活血止痛:乳香、没药、川芎、赤芍、当归、丹参 湿热:苍术、黄柏、薏仁 寒湿:独活、细辛、桑寄生、制川乌、制草乌 痰湿:薏仁、泽泻、茯苓、车前子1 久病补肝肾:杜仲、桑寄生、川断 柔筋:桂枝、白芍、木瓜 益气健脾: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补血活血: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阴虚:熟地、山药、山萸肉 阳虚:附子、人参 骨增生:骨碎补 颈椎:葛根 肩膀:姜黄 腰:骨碎补 麻木:天麻鸡血藤 膝盖:牛膝木瓜 屈伸不利?湿 红肿热痛?热 上半身气不足?黄芪 酸困→湿→茯苓 活血通络止痛:桃仁、红花、赤芍、当归、生地、川芎、牛膝、刘寄奴、丹参、丹皮 清热化湿,活血通络:木瓜、牛膝、川断、萆薢、黄柏、威灵仙、生苡仁、防己、当归、炙没药、泽兰、泽泻、赤芍、赤苓、丝瓜络 清热化湿:萆薢、黄柏、威灵仙、薏苡仁、防己、泽泻、赤苓 和营通络:木瓜、牛膝、川断、当归、泽兰、赤芍、丝瓜络 外用1: 组成:桂枝,紫苏叶各15,伸筋草20,麻黄,红花各8,透骨草,桑枝各30 功效: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用法:水,煎煮至-,药液入盆先熏后擦洗,能浸最好。一天一付,早晚各一次 外用2: 肿痛 毛茛叶捣碎敷或干毛茛弄成细粉, 蜂蜜调成糊状敷 许履和医案: 右外足踝肿胀,低烧,酸痛隐隐 利湿热,和气血 萆薢12防己9川牛膝9生苡仁15 泽兰9五加皮9当归9威灵仙9 赤芍9赤茯苓9刘寄奴9 ?《伤寒论》第二百四十条桂枝汤各家解说 汤歌: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 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组成: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9g,甘草(炙)6g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服法: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加减: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禁忌: 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均当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伤寒论》条文: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烦热,热而烦也,是为在里。里则虽汗出,不当解,而反解者,知表犹有邪也。如疟者,寒热往来,如疟之状,是为在表。表则日晡所不当发热,而反发热者,知里亦成实也,是为表里错杂之候。故必审其脉之浮沉,定其邪之所在,而后从而治之。若脉实者,知气居于里,故可下之,使从里出。脉浮而虚者,知气居于表,故可汗之,使从表出。而下药宜大承气汤,汗药宜桂枝汤,则天然不易之法俟。 ?曹颖甫《伤寒发微》 病人烦热,汗出即解,如疟状者,太阳阳明并有之。《太阳篇》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有热色,无汗而身痒者,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也。”又云:“服桂枝汤大汗出,形似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此桂枝二麻黄一汤证也。”若日晡所发热,则属阳明。阳明 之病,日晡所发热有二因。一由阳衰阴盛,地中水蒸气上出之时,病气与之反抗。一由日暮之时,草木发出炭气,病气与之化合,惟与水蒸气反抗者,不必见谵语,与草木炭气化合者,必有谵语,为其昏气重也。故同一日哺所潮热,而有胃中燥实与不燥实之别,见证同而治法不同,皆当决之于脉。脉滑大而坚实,则为大承气证,若脉但缓而不实,则为桂枝汤证。仲师言浮虚者,不过对上脉实言之,非虚弱之虚也。独怪近人遇“时以汗解,时复发热”之证,不问太阳、阳明,通谓之湿温,日进桑叶、菊花、银花、连翘、石斛、生地等药,即稍近高明者,亦不过能用苍术、白虎,药不对病,庸有济乎。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表里证的辨证与治疗。 以前讲阳明病的表证,一个是桂枝汤证,一个是麻黄汤证。其法是“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风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这一条是太阳之表。大家在这一点上可能不太理解,因为太阳表好理解,太阳是主表的,阳明表就不太好理解。 脏腑经络都有一个里外的问题,一个经证,一个腑证,或者是脏证,这是发病的一个规律。在外就叫经证,在里的叫腑证,脏证。六经是统八纲的,每一个病里都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太阳主表就是表纲,阳明主里就是里纲,六经病,一个经分一个病,也分表里、寒热,虚实。所以太阳病主表,太阳也有里证,有寒证,也有热证,有虚证,也有实证。每一个经都是这样的,这是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思想,我们学习《伤寒论》时要抓住其中主要的思想,它有重点,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重点是什么?太阳主表,以表证为主。所以头一条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讲表纲。阳明病虽然也有表证,也有寒证,但以里实证为主。所以“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它的提纲里就叫胃家实。但是这并不代表阳明不包括别的病。讲胃家实,但不只讲胃家实,它还讲其他的病。其他的病,就是以里实为主的以外的病,有表,有里,有寒,有热,有虚,有实,这样形成一个辨证的理论体系。这是第一点。 六经都有表证。举个例子,“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到这时候怎么理解?得把前提搞清楚。人身上有经,有脏、有腑,经络实联系于体表,经络受邪就叫表,脏腑受邪就叫里。太阳主表,但是膀胱蓄水就叫太阳里证;阳明主里,阳明表证还得把它叫经表证。所以尤在泾的分类法,病有表里,寒热、虚实,这体现一分为二,用阴阳两纲来统摄表里、寒热、虚实的病情的变化。所以这两条,冠了个阳明病。阳明病就不是太阳病,症状不同。在太阳病里桂枝汤证什么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一条,是中风的提纲。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两条只指中风说的,和阳明中风桂枝汤证“脉迟,汗出多,恶寒少”,是有差别的。 但是,这一条注家很多,有的说这个病是在太阳,表邪刚往里一传,还没有到里,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证。也有的说,既然是阳明病了,阳明就是胃家实,胃家实就是大便干燥,但是它还有表不解,还有汗出,微恶寒,可以先用桂枝汤发汗。像太阳篇讲的那样,“若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和这个意思是相同的。这也是一个注家的意见。刚才我们的一些同志说是不是太阳和阳明合病?这些体会都是可以的,因为这个见愚见智,要不怎么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家可以体会,但是有一个前提这是表,可以发汗,要是恶寒少,出汗多,还得用桂枝汤发汗,这是没有错的。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又”应该是个“复”字,“复”这里当“反”字讲。“复如疟状”,这是《玉函经》上的,后边有注,这个应该改个“复”字。 “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这个“宜下”,在《玉函经》上是个“当”字,“当下之”。 “脉浮虚者,当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宜”大承气汤,不是个“与”(大承气汤)字;“发汗宜桂枝汤”,它这个(宜)改个“当”字可以,不改也行,这都讲得通。他改个“当”字(也可不改,因为若是)他下面用的“宜”,(或许考虑朗读顺口)古人用字,他念着也顺口,他原来可能就是个“当”字,这个问题都不大,改不改都行,都能讲;但是(前面)这个“又”字,不如“复”字,“复”字当“反”字讲。 “病人发烦热”,你们想想,那个“烦热”指着什么说的?这是指大青龙汤证说的,咱们前面不是讲了嘛,“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38条),一般的表实证不那么烦躁,(本条是)他有热啊!不汗出而烦躁,所以他底下搁个“汗出则解”,也就是大青龙汤证不汗出而发烦躁。 那么用大青龙汤,达到汗出,这个(烦热,不汗出而烦躁)就解了,(本条条纹的深层含义)是这么来(源)的。可是解是解了,“复如疟状”,反而这个病就变了,像发疟疾似的,指着什么说呢?指的发热有定时,“日晡所发热”,日间暮的时候发热。那么这个时候的发热“属阳明也”,这是转属阳明证。 “脉实者,当下之”,这个时候要看看他的脉,如果脉实,肯定是由表传里了,应该下。“脉浮虚者,当发汗”,这还是表不解,根据什么呢?前面讲了,心“时发热汗出者,宜桂枝汤”(54条),他也是定时发热。“日晡所发热”(既可为大承气汤证,也可为桂枝汤证),桂枝汤也肯定在这个时候每天发热。定时发热,而要汗出,那是桂枝汤证。这个日晡所发热又属阳明。 所以这(日晡所发热)两方面(既可为大承气汤证,也可为桂枝汤证)都可能的,那么就要辨之于脉。 脉沉实而有力,肯定是传里了,那就得泻。 脉还浮,那还是在表。脉虚,是经过大发汗了,服过大青龙汤了,他津液不足了,当然还是桂枝汤证。所以“脉浮虚者,当发汗。发汗宜桂枝汤”。 (本条的难点)就在上面这两句话,“病人烦热,汗出则解”。这个病它来势猛峻得很,方用大青龙汤,大青龙汤它是内以清热、外以解表的这么一个方剂,发汗也相当的重。那么这个药刚吃下去,表将罢而就传里,这个病就是急剧变化,正在变化莫测之时,这时候要是稍一缓那就变证百出,所以治病不但要辨证,还得详审当时的病情。(本条)这个就是(示例)。 一般说单就“日晡所发热而已”,还没发潮热,那不能用大承气汤。但在这个情形之下,那是不得了的(所以要用大承气汤)! 由于有大青龙证,用完大青龙汤,反而又传里,你看看这个病,这是正在急剧发生变化之时,最应大投重剂,所以用大承气汤。这个你往后看急下(章节)就知道了,病来势猛暴。 所以在临床上很不容易,问症要详细,你不问他,怎么知道吃大青龙汤了?!我们个人治病当然心里面明白了病赶上这个时候找你来(接着治疗)了,你不详细问就不行。 脉实和脉虚是个对比,脉实,实而有力,就是脉跳动也有力,为之脉实,跳动无力的则为之脉虚。 ??(不居解伤寒) ?病人烦热,汗出后症状解决了,病人如疟状(往来寒热),日晡发热,这说明病在里在阳明。 病人大概应该是这么情况,感觉很烦躁,如疟状这里或指往来寒热,一出汗就好了,不出汗就烦热,反反复复。怎么处方开药呢?有寒说明在表在太阳,有烦热又说明在里在阳明,这里也算不得少阳证的往来寒热,这个是没有固定时间,这里是日晡发热,这里日晡是有固定时间的,申时,大概就是下午的三点到五点,只在这个时间发热。那怎么确定是解决太阳证表现还是解决阳明证表现,张仲景提到,看脉,脉实就说明在里用大承气汤,脉浮虚说明在表用桂枝汤。桂枝汤也治往来寒热的,之前条文已经讲过了,回忆下那个用法是,先其时发汗而解,也就是我们是知道这病他在几点要发了,在哪个时间前面赶紧吃药才能治好。 这条还得注意一点就是,经有虚实寒热之辨,都是阳明病,还得用脉象来辨证虚实,进行施方,如果舍脉从证还可能会误治,变生它病,是不可取的。 成不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cd/16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济阳县小时候常见又叫不上名的植物,终于知
- 下一篇文章: 祖辈家传秘方,妙方三付治好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