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的学术创新
沈氏女科,不仅诊治妇科病一端,其行医范围比较广泛,以妇科调经、止带、不孕不育以及内科疑难杂症为主,涉及外、儿、肿瘤、肛肠、皮科、骨科、五官各科,除了手法、手术之外,凡处方用药者均予诊治,拓展成为全科中医。 沈氏女科第十九世传人沈绍功扩充诊治范围,不但治疗妇科疾病,而且男女老幼患者全可诊治,除了手法、手术外,遍及临床各科,使沈氏女科成为了全科中医。同时开枝散叶,既传承又扩展,既培养后继人才,又创新学术观点,使沈氏女科在北京更加独具一格,有鲜明的特色,更有可靠的疗效,为中医学术的发展、中医疗效的提高贡献了力量。 1、提出“辨证序列方药诊治冠心病”和“冠心病宜从痰论治”的新思路。 在担任全国中医胸痹(冠心病)急症协作组组长时,总结了七十年代以来中医药诊治冠心病的经验和不足,提出病名规范化、辨证实用化、证候计量化、治疗系列化和实验同步化,强调辨证序列、整体方案、从痰论治和分辨虚实,从而开辟了一条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新途径。 1.1提倡病名规范化。 中医没有冠心病的病名,以往笼统地命名为“厥心痛”、“真心痛”、“心痛”、“胸痹”等等,没有统一的病名。年沈绍功首次以《金匮要略》为准,把冠心病病名一一与西医病名对应为:胸痹病(冠心病)、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悸(冠心病心律失常)、胸痹心衰(冠心病心力衰竭)、胸痹心厥(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等。这套冠心病规范化的中医创新病名,被收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3月编印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第一辑的“中医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中,由该局以中国医药医政()13号文下发,自年7月1日起医院中施行,经过临床多年的验证,切实可行,已被中医药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所采纳,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和学科的交流。主编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年度科学技术学术著作一等奖。作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先驱之一,于年荣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从事标准化工作二十年以上工作者”荣誉称号。 1.2创建了“病证相配单元组合式分类辨证诊断法”。 即将冠心病的中医证类分成6个单元:“心气虚损”、“心阴不足”、“心阳不振”、“痰浊闭塞”、“心血瘀阻”、“寒凝气滞”。根据临证实际加以单元组合更切合实际,达到“辨证准”的目的,并针对不同的证类进行治疗。 1.3大力提倡冠心病从痰论治。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空气环境的日渐污染,使冠心病的中医证候谱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证类已较少见,而痰浊闭塞证类却大量增加。其立法应当从“补气活血”转到“补气祛痰”,从“理气活血”转到“痰瘀同治”上来,从传统方剂入手,首创了温胆汤合三参饮化裁组方。由于切中临床证类,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收到明显的效果。 2、提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思路,即从传统的“养阴清热”法则转换到“补气养阴”上来。 在长期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经临床仔细观察发现Ⅱ型糖尿病“三多”症状并不明显,而以气短乏力,心悸消瘦为主症,且苔多薄白,质淡,脉象沉细而弱。中医证候分类属“气阴两虚”,故创制了补气为主,养阴为辅,气阴双补的立方原则,创建了补气为主,重用生芪,养阴为辅,配用生地,气阴双补的“降糖甲片”方剂,在治疗上收到很好的效果,在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过程中,总有效率达89.8%。年编写《糖尿病知识问答》,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3、提出肿瘤病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保护胃气为先”的理论依据。 肿瘤病治疗主张遵循肿瘤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配合的三大防治原则。通过调整肾的阴阳,扶助脾胃正气,采取药物药膳、心理治疗双管齐下的综合疗法,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病人自身抗癌机能,既改善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又有效控制和消除癌细胞,争取做到“人瘤同在,人在瘤消”,从而达到扶正以祛邪的治疗目的。 保护胃气首先振奋食欲,分两类:舌苔腻者投芳香护胃,以温胆汤、保和丸为主方;舌苔薄者投养阴护胃,以养胃汤为主方。同时,提出了药疗与食疗、意疗、体疗互相配合的综合方案。这些新思路、新方法突破了中医治疗恶性肿瘤不顾胃纳,一味投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以毒攻毒等的传统框框,创制了“平瘤建功散”新方,而且提倡药疗与食疗、意疗、体疗互相配合的综合方案,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也明显减轻了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其间,主笔的科研论文《猪苓多糖治疗原发性肺癌例扶正作用的临床观察》,获得年度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成果三等奖。 4、提出中西医配合,发挥中医药治疗急症的特色和优势,以救死扶伤为最高准则,开展中医诊治急性高热、脑中风、冠心病、急性痛证以及急性中毒等疾病的科研工作。 20世纪80医院急诊科主任期间,组织急诊科制订并印制了“医院单病种中医急症诊疗常规”。自制“清解合剂”、“温解合剂”、“清暑合剂”、“复方地丁注射液”、“石韦注射液”等近20种医院内部制剂,使中医急症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年论文《心痛气雾剂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及《中国医药学报》首届优秀论文三等奖,年收入国家科委《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第4期。 经过五十年的临床磨练,沈绍功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在学术上的不断突破和升华,既传承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又充分吸取沈氏女科的宝贵经验病进行不断创新,总结创新了24条学术观点: (1)“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是硬道理”。“对中医药相信不够,要迷信;热爱不够,要酷爱”。“原生态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要准,论治应活”。 (2)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其中舌诊最为客观,可以“一锤定音”,但要简化才能实用。三指切脉是中医学的标志,不可丢。脉诊宜粗不宜细,要分清8种主脉和18种兼脉。舌脉是中医的金标准,要放在首位。 (3)问诊主要是两口,上口问食欲,下口问两便。 (4)中医把疾病分成两大类,即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外感病分清风寒、风热,内伤病抓住虚证、实证。 (5)舌脉、寒热、咳痰、汗痛4个指标可以辨别风寒、风热。 (6)外感病活治有4: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注意透表;重视分利;强调扶正。 (7)实证应当采用淫、痰、饮、湿、滞、瘀、食、虫8大纲目,尤以淫、痰、瘀、滞4纲为主。 (8)内伤实证活治当痰瘀同治,温胆汤为主方。注意“有痰必致瘀”,“有瘀必夹痰”。 (9)内伤虚证应当采用切合临证的“单元组合辨证分类法”。阴阳气血4个基本虚证和五脏定位证共9个单元加以临证组合,便于舍繁从简,比较精当,又切合临证而辨清虚证。 (10)内伤虚证活治: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调肾,“杞菊地黄汤”,“知柏地黄汤”,“二仙汤”随证活用。 (11)注意间治取效,处理虚实夹杂:先祛邪,后补虚,祛邪时不伤正,补虚时不恋邪。 (12)注意补而不滞,防止虚不受补,重视反佐,注意引经,升清降浊。 (13)调经分期论治,经前调气,经期调血,平时调肾。 (14)带下病辨虚实,按色论治,重用三子(蛇床子、地肤子、葶苈子)。 (15)不孕4法调治:调肾、和营、开郁、祛痰。 (16)不育不可一味壮阳耗精,建十二味种子方。 (17)保胎脾肾两本同治,创十二味保胎方。 (18)乳腺增生、附件囊肿、子宫肌瘤,均应调肾,注意引经。 (19)冠心病提倡从痰论治。 (20)脑中风治重豁痰醒神,巧配化瘀通腑。 (21)糖尿病补气为主,养阴为辅,重用参芪。 (22)肺系病有咳喘痰炎热5个主症,首要祛痰。 (23)关节炎分虚实,虚者补肝肾,用独活寄生汤;实者祛风湿,创茵陈四逆散。 (24)癌症难治并非不治,应当先开胃口,后调阴阳。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bm/8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