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接诊一些患有糖尿病的病人,他们对自己的情况感到非常焦虑和痛苦。长期依赖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有时不慎造成低血糖,这会加剧他们的不安和痛苦。同时,糖尿病的发展也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让他们倍感挣扎和无助。

然而,我想强调的是,糖尿病并非绝症。

在中医理论中,我们称之为“消渴症”,而且历史上治疗这种病症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尽管面临困难,我们不应过于焦虑。相反,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管理糖尿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消渴症其实就是一种燥热症,它与肺、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如果这些脏腑出现了阴虚,就容易引发消渴症的发作。

燥热是消渴症的关键特征之一,常表现为瘙痒等症状。我愿意分享一个我曾接触到的医案,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治疗这种症状的。

患者钱某,男性,50岁。最初以为皮肤痒是天气干燥引起的,但经过多次保湿无效后,进行体检才发现血糖偏高。尽管经过一段时间的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于是转向寻求中医治疗,最终找到了我。

在诊断时,患者描述平时并没有明显症状,唯一感觉皮肤痒,尤其在夜晚难以入睡,手臂皮肤被抓破,且大便干燥困难,呈粒状。

根据患者的舌质呈暗红色,舌苔薄白的特征,我确定了诊断。因此,我为患者开出以下方剂:

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僵蚕,白蒺藜,地肤子,水牛角,瓜蒌,决明子,炒枳实,丹参

在患者连续服用了15剂后,他报告大便通畅了很多,皮肤瘙痒明显减轻,睡眠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

因此,我建议他继续服用另外15剂。随着治疗的持续,他的症状都得到了显著缓解,皮肤不再瘙痒,血糖水平也开始下降。

这位患者的症状符合典型的中医阴虚燥热证候。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常表现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病理状态。阴虚易导致内热上升,热盛则耗伤津液,使血液失去润滑,导致血液干燥,易生风。这种干燥和热盛会引发皮肤瘙痒,并影响睡眠质量。内火旺盛则会导致大便不顺畅。

在这个处方中,瓜蒌、决明子和枳实具有显著的润肠通便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患者的便秘问题。一旦肠道畅通,患者的症状就能得到显著改善。

生地、赤芍、牡丹皮和丹参具有清燥、凉血的功效。结合白蒺藜、地肤子和僵蚕,可以有效缓解皮肤瘙痒。整个处方的综合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促进他的康复。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讲究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即使症状相似,所需的药方也可能不同。因此,不建议未经专业医生指导擅自用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bm/18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