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树里有香椿和臭椿。这是两个属于不同科的树种。树木学中表明,香椿树属于楝科,臭椿属于苦木科。从植物分类学上说,香椿的叶为偶数羽状复叶,臭椿的叶为奇数羽状复叶。香椿的花为两性,果为蒴果,木质。臭椿的花为杂性,果为翅果。但实际的情况是,不论香椿、臭椿,其羽状复叶,奇数的,偶数的都有,即是杂生的。同一株树上会有两种复叶。有人认为香椿叶有香气,臭椿叶气味臭,但有人闻臭椿叶味后,认为并不臭,闻了香椿味后,也不感到是香味,至于果实不同,却是事实。香椿的老树皮呈暗红色,有条裂,而臭椿树皮坚实,黑褐色,无条裂。

香椿的树皮为什么有裂?这里还有个民间传说故事。传说古代的一位皇帝,在一年春天,春暖花开,树木发芽时,突发奇想要去农村散散心,就命随从一起出发,到了乡村的一户农家,农民见皇上来了,着急得不得了,拿什么招待皇上呢?此时,一位农妇心生一计,她去房后山边,找到香椿树,摘了些嫩芽回来,就着家里母鸡生的几个蛋做了一盆“香椿炒鸡蛋”的菜,奉献皇上品尝。皇上吃了,连连叫好,说在皇宫那么多年,从未吃过这种又香又美味的菜,就问是怎么做的?农民一一告之。皇上听了,就决定给予香椿树一奖励,亲自封香椿树为“树王”。他命随从写了个“树王”牌子,亲自去屋后山边挂牌。可皇帝不认得香椿树,就左看右看,看到一棵树似乎是香椿,便随手挂上牌子。哪知皇上挂错了,他挂的树是一株臭椿。臭椿高兴极,而臭椿旁边的香椿见皇上未把牌子挂在自己身上,自己的功劳被臭椿得了,于是十分气愤,树皮都被气得裂了,从此香椿树就有了条裂缝的树皮。

入药的椿皮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根部或干部的内皮。

椿皮

椿白皮,香椿皮,春芽木,春花木,椿树皮,

苦,涩,寒。归大肠、胃、肝经。

燥湿清热,涩肠止泻,固崩止血,杀虫止痒。

本品为香椿树根皮,臭椿树根皮为樗根皮,作用两者相似,但樗根皮臭味大,易伤胃,椿根皮没有臭味,其味苦性寒,能燥湿清热,可用于妇女赤白带下,尤以湿热者更为适宜,昧涩有收敛作用,能固下止血、涩肠止泻,故凡体虚月经过多、产后血崩、漏下不止及久泻久痢、便血等证,皆可应用。外洗用治疥癣湿疮,亦取其燥湿清热之效。

1.清热燥湿:用于湿热带下,可与芡实、金樱子、苦参、黄柏、炮姜、车前子等同用。

2.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属于虚中有实者,可与诃子、木香、丁香等同用。

3.固崩止血:①用于妇女阴虚火旺月经过多、经色紫黑等证,可与龟板、黄柏等同用,如固经丸。②治疗便血,可单用本品为末冲服。

4.燥湿止痒:用于疥疮,有燥湿清热止痒之功,可煎汤外洗。

椿根皮与樗根皮,椿根皮色赤而香,樗根皮色白而臭,椿根皮入血分而性涩,樗根皮入气分而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相同,而涩利之效则异,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根皮,气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根皮。

1.配乌贼骨:乌贼骨固精止血,椿根皮止血凉血,相须为用寒温并调,清泄邪热,固精止血,妇人崩漏,虚实咸宜。

2.配地榆:地榆酸涩收敛,苦以除湿,椿根皮涩肠止泻,疗疳除积,二药合用,燥湿止泻,化滞消疳,兼以杀虫,虫疳为泄,尤为适宜。

3.配滑石:滑石寒滑清降,清利湿热,约束带脉,标本兼顾,乃本方治由。

4.配薄荷:薄荷辛凉清轻,宣散疏表,散邪透疹,椿根皮芳香行散,解表清热,助疹外透,相须为用,散邪透疹,堪为要药。

1.脾胃虚寒者不可用。

2.崩漏带下属于肾阴虚者不宜用。

内服:6~9克,入煎剂,或入丸散。外用:煎汤熏洗。

为楝科植物香椿、臭椿(樗)的根或根皮。生于山坡疏林中或栽培。分布于中南、华东、华北、西南各省区。全年可采,剥下根皮或干皮,刮去外层粗皮,晒干、切段或切丝。生用或麸炒用。

《新修本草》:”椿木叶,味苦,有毒,主洗疮疥,风疽,水煮叶汁用之。皮主甘茧。樗木根叶尤良,二树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实,为别也。”

《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疳虫,去疥……下血。”

《日华子本草》:”主女子血崩,产后血不止,赤带,肠风泻血不住,肠滑泄,缩小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fuzie.com/dfzbm/15858.html